作為中國新藝術音樂的創立者、歌唱家龔琳娜一直致力于以創新的方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早在2010年,龔琳娜就發起了“聲音行動”,倡導“以傳統文化打底,唱出自己的聲音!”近期,龔琳娜投身于科大訊飛發起的AI+公益活動——訊飛輸入法“方言保護計劃”,希望成為大眾榜樣,呼吁更多的人行動起來保護方言。此外,龔琳娜在喜馬拉雅FM上廣受好評的《跟著龔琳娜學唱歌》系列課程的配套圖書也于近期上市。
作為“聲音行動”的發起人,龔琳娜堅持不懈地在中國音樂領域上下求索:從《忐忑》到《小河淌水》,還有近期陸續發表的《24節氣歌-古詩詞》等,她的音樂作品樂既前衛又典雅。從江南小調到秦腔、黃梅戲、越劇、京劇、花鼓戲、廣東粵劇、山西民歌,龔琳娜都在強調中國文化的根和中國音樂特有的精、氣、神;她如泣如訴,直指心靈的唱談均在呼吁和倡導大家突破聲樂界固有的思維,我們要喚醒大家對文化復蘇以及創新的意識。我們都是其中一員。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發出自己的聲音,需要我們不要忘記自己文化的根。只有在這個根基上汲取了豐富的營養,文化才能茁壯成長。
龔琳娜和作曲家老鑼近期為編鐘創作出全新的作品
在龔琳娜看來,各地方言與中國文化和中國音樂一脈相承。此次加入科大訊飛“方言保護計劃”、攜手訊飛邀請全民共建“中國方言庫”則是她致力于“弘揚民族自信”的責任感在語言文化領域的表現。事實上,方言本身是一個地區、族群的文化印記。如果方言變味了或者消失了,承載的文化就會失傳——歷史無法再造,保護方言勢在必行。通過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加速推進保護中華語言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支持的一件事。龔琳娜更希望能感染更多有能力、有志于此的人參與其中,產生漣漪效應。
關于為什么要保護方言?科大訊飛執行總裁胡郁給出了這樣的解答:“大家都知道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和民族的象征,如果我們一個國家連自己這點民族特色的東西最后都保留不下來的話,我們這個國家也就失去了它的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所以說,在方言保護計劃里,我們希望將文化和科技聯系在一起。這個項目預計覆蓋兩億國人,它將提高我們所有人對方言的關注度。”值得一提的是,訊飛輸入法運用語音識別、語音轉寫等人工智能技術使方言口音與文字更好地結合起來,創新方言保護形式,傳承特色語言文化。大眾只需在方言保護專題頁說出自己的家鄉話,系統便會記錄下珍貴的語料,從而不斷完善“中國方言庫”。
作為“聲音行動”的一部分,《跟著龔琳娜學唱歌》標志著龔琳娜教學法的一次成功落地與普及。作為一本音樂類教材,無論開本、厚度、用紙都非常便于使用,并且保留了喜馬拉雅音頻課程的精華。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充分發揮了圖書的優勢,增加了許多音頻無法實現的功能。
首先,龔琳娜和團隊精心挑選、創作了165幅生動的示意插圖,其中一百余幅是完全手繪的,用來幫助學習者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發聲部位心領神會。第二個新增內容,就是為音頻中的每一段范唱都提供了簡譜譜例,總共329條之多,均采用了手抄譜的形式,讓課程保持親切、活潑、有趣的風格。不僅如此,龔琳娜團隊還特別貼心地對樂譜中的基本元素進行了注釋,方便零基礎的朋友邊學唱歌邊識譜。第三個非常獨特又便捷的地方在于,喜馬拉雅課程中由龔琳娜教唱的部分,都被剪輯成一條一條獨立的音頻,每一課的所有音頻保存為一個二維碼,方便大家學習和反復跟練。除此以外,書里還增加了許多處聲樂、樂理、樂器、文學知識點,并且對要點做出了醒目的標記。
龔琳娜曾多次表示做“高級的音樂”,這樣的自信不能僅僅來自于傳統文化,也要有所創新,比如唱腔給人的感覺要新:“我將所有傳統的陜北民歌、陜西民歌學會后,咀嚼消化了,就變成我自己的東西。”最近,她和老鑼從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精選了24首作品,為之譜曲并演唱,陸續在每一個節氣上線。提起這個想法,龔琳娜說展示的是“文化自信”,“十幾年前,我學的是‘民族’唱法,但是我沒有自信,當時的狀況是大家都覺得西方的唱法更高雅。我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唱出自己的作品,做不到高雅的自信。”
通過多年努力,龔琳娜不斷地身體力行傳播傳統文化的精氣神,收獲網友們的盛贊。在音樂上,龔琳娜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將傳統音樂推向世界,揭開了唱法歷史上的新篇章,龔琳娜說:“藝術歌曲不是流行歌曲,重要的是大家欣賞時能夠提高自己的格調。”認識自己的文化,從中汲取能量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