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音樂人發展大方向就是獨立或者商業兩條不同的路,不同的音樂人身上適合的路線也不相同,如今各種模式國內都有一條完整的通路供其發展,現在到了音樂人自己做選擇的時代了。
作為音樂平臺,騰訊、蝦米、網易云等均陸續推出了音樂人計劃,大家側重點各不相同,發布、選拔、制作成為各自發力點。但他們身上也存在共同點即植根于音樂內容,在這種模式之外,還有另一種之根于音樂人的模式,現在國內也開始有人嘗試,其中唱吧“MIX+”音樂人計劃最為典型,為行業帶來更多新思路……
都是扶持音樂人,獨立音樂和商業音樂的區別卻很大
國內音樂流媒體的內容競爭已經,從“版權”發展到了“新內容”這一方面,誰能先推出足夠有傳播熱度的音樂內容是關鍵。目前看來在這一層面競爭初期,網易云憑著《童話鎮》開局得力。
雖然《童話鎮》作為音樂內容是成功的,但是和歌曲相比原唱者未能取得更高的知名度,網絡上很多翻唱版本熱度甚至高過原唱。其實出現這樣“歌紅人不紅”的狀況不是先例,例如世界最大的音樂流媒體Spotify,曾經一舉將Lorde的《Royals》送上B榜9周冠,Lorde與Taylor這樣的頂級流行藝人相比,巡演等商業價值皆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這已經是Spotify最成功的案例。每年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單曲沖擊了榜單,但是歌手還在獨立音樂人范疇內。
那么如今橫行歐美樂壇的新生代流行巨星都產自哪呢?其實不難發現類似“斷眉”Charlie Puth一樣,發跡于YouTube的翻唱歌手逐漸成為了這個群體的主流。
其實Charlie Puth專輯發布的非常晚,但是“出道”卻很早,在沒發專輯的時候就已經有《see you again》這樣的超級單曲加身,因為他較早的就通過YouTube這種直管全景式方式和大家見面,并積累了不俗的人氣。
為什么說全景式呢?因為歌手或者說是商業歌手,如果只有音樂內容這一點是不夠的,必須是歌曲內容、藝人形象、視覺內容等為一體的綜合體。
視頻
還以Charlie Puth為例,上面是他翻唱的《we can‘t stop》。首先翻唱熱門歌曲,可以通過改變做更具有個人風格的翻唱,從而展示音樂內容。其次拍攝的花絮則展示了“親民、搞怪、接地氣”的個人形象。最后再看視頻的內容拍攝上比原版更適合青少年群體觀看,視覺內容也更加符合歌手的teenpop star的個人形象。這么一來三管齊下可謂完美地解決歌手的商業訴求,因此人氣高漲可想而知。
對比Spotify的音樂人模式和YouTube音樂人模式可以發現,兩者區別在于一個是通過豐富手段立體化歌手現象,另一個是盡量減少干擾因素加強音樂內容的形象。雖然側重不同,但這兩種模式沒有優劣之分,只能說前者更適合獨立音樂人,后者更適合商業音樂人。
國內能做YouTube模式的是誰
那么國內目前有YouTube模式嗎?國內和YouTube同屬于視頻流媒體的平臺,更傾向于能夠帶來大流量提升廣告收入的成熟藝人,例如騰訊live的《大事發聲》,周華健、李宗盛更是他們的合適人選,對新音樂人的發展并不友好,也沒看到他們更多的相關計劃。
除了這些視頻巨頭之外,也有在新音樂人方面相對有所建樹的視頻流媒體,比如嗶哩嗶哩,雖然突破出一些人氣“up主”和音樂,比如最近被張靚穎說翻唱的《余生未歇》。但內容局限在古風上,內容本身傳播性就受限。也不是新音樂人的好選擇。
雖然視頻流媒體平臺帶麥沒有繼承這種模式的,但作為后流媒體時代的直播這方面卻更有優勢。首先國內垂直直播分為兩大塊,一是游戲直播,二是秀場直播。秀場直播的絕大部分群體就是類似于YouTube模式下的音樂人,通過音樂翻唱并做個人展示,而且較視頻而言,直播的直接性和真實性更高,營銷干擾因素更小,粉絲受眾的忠實度更高,水分也更小,流量真實度更高。同時兼具視頻音樂人在歌曲內容、藝人形象、視覺內容多方面的優勢之外,對人氣也進行夯實。
但目前定位于專注垂直音樂直播的平臺卻屈指可數。其中唱吧雖然不是做直播起家的,但是作為移動K歌領域的領頭羊,一直專注于音樂社交垂直領域,無論是基于移動K歌應用或涉入智能硬件、布局線下K歌場景都緊密圍繞音樂和社交兩個關鍵詞。
因此囤積大量音樂愛好者,這些愛好者是內容產出者又是內容受眾,因為他們有同樣的愛好需求,內容對接更加直接。而且唱吧作為K歌必備的APP,用戶量自然無須擔心,要知道在YouTube上百萬的播放量也絕對屬于“爆品”,而唱吧上超過這個數字的內容可以說比比皆是。
通過上面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唱吧在國內發展類似的YouTube音樂模式是可能的。首先在唱吧目前的形式可以為音樂人提供像YouTube上為音樂人提供的“歌曲內容、藝人形象、視覺內容合一的全景式展現”。其次和國內的視頻流媒體平臺相比,在新音樂人儲備上有絕對優勢和明確的計劃。最后唱吧有豐富而垂直的受眾市場,內容傳播精度要比YouTube這種大雜燴更高。
從最后一點可以看出唱吧發展音樂人模式,似乎比YouTube上的音樂人推廣模式更有潛力,同時也更進一步。
資源與創新是唱吧的音樂人計劃的兩大根基
更進一步指的是將YouTube上的“自由生長”的現狀,通過唱吧的音樂人計劃“MIX+”,并結合自身平臺資源讓音樂人的全景式展示得到更寬廣的延伸。
再回到剛剛Charlie Puth的案例,其實上面的視頻拍攝時他已經有唱片公司開始為他運營一系列工作。而唱吧“MIX+”音樂人計劃就是為音樂人提供的包括音樂定制、MV定制、整體營銷、版權運作、提供資源渠道等服務,而這種模式恰好是Charlie Puth那種將商業運作和平臺資源兩者結合起來的方式是一致的。
雖然兩者結合看起來簡單,其實有更多深層次的創新。比如唱吧創立五個風格不同的音樂廠牌,以期達到“術業有專攻的”的效果。華語樂壇一直沒有像國外一樣形成“廠牌文化”。其實“廠牌文化”有幾大好處,首先內部聚集相同的藝人,除了能夠提供的音樂內容更專業。其次經過對比比較收集上來的音樂內容,選擇更適合的人選演繹,提高了資源配置。最后廠牌內的音樂人可以不斷互相接觸,溝通碰撞出更好地音樂作品,例如美國爵士小天后Norah Jones曾說過“在blue note唱片公司自己收益匪淺,前輩們的細心呵護和幫助,也讓我在爵士音樂上持續進步”而她口中的blue note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爵士樂廠牌,廠牌中音樂人相互合作、為對方制作早已成為家常便飯。
五大音樂廠牌
除了廠牌設置之外,定制MV是為歌手打造更飽滿的視覺傳達內容,比單純直播要更具備觀賞性和藝術性;版權運營可以以第三方身份,打破音樂流媒體平臺對音樂人內容的獨家藩籬,增加傳播度……“MIX+”計劃所轄涉的內容無不體現著“更近一步”的理念,其實音樂產業創新就是如此,在融合試探中摸索適合自己和他人的道路。
除了理念的創新,沒有一定的資源輸出與支持,美好的計劃終將是泡影。剛剛也提到唱吧海量的內容輸出和受眾之間的垂直關系,形成了渠道閉環。但更重要的是唱吧經過數年的發展早已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在線K歌應用。而是擁有自己的專注于聽唱的智能硬件業務,同時憑借唱吧麥頌量販KTV、咪噠唱吧miniK歌亭兩個線下流量渠道打通線下。這樣一來除了能為音樂人提供線上宣傳互動渠道,也為音樂人提供線下展示曝光的資源渠道。
而唱吧作為一個在行業中有一定話語權的企業,能夠通過自身影響力為音樂人接洽到企業級的商業合作,目前唱吧音樂人在廣告和演出者兩種商業合作中成功案例不少,已具備相當多的經驗和儲備。
綜上不難發現唱吧的“MIX+”音樂人計劃更聚焦在“人”上,專注于對音樂人的商業價值的發掘,其實目前世界上,音樂人發展大方向就是獨立或者商業兩條不同的路,不同的音樂人身上適合的路線也不相同,如今各種模式國內都有一條完整的通路供其發展,現在到了音樂人自己做選擇的時代了。
轉載自道略音樂產業,文| A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