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東方 馮元興 李寧報道】2017年第十三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高峰論壇于10月30日在派拉蒙劇院舉行。全天論壇分為上下午共三場,分別探討中美電影合作的現狀與未來、中美IP產業鏈的打造與延伸以及中美影視藝術的創新與合作等,關系到中美影視產業走向的重要議題。
來自中美兩國的明星、導演、影視巨頭齊聚,共商中美影視新未來。享譽盛名的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高峰論壇是目前最成功的中美兩國影視合作的風向標及業務拓展平臺。中美影視行業重量級嘉賓,開啟大師之間的對話。
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主席,美國鷹龍傳媒董事長蘇彥韜表示,今年是第一次以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兩個名義舉辦論壇,在此感謝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美國電影人和各界多年來的鼓勵和支持。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負責人谷國慶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古話說一鳥兩羽翼,意思是鳥要有兩個翅膀才能高飛,而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用獎項和論壇搭建兩個平臺,頒獎彰顯了成績,論壇是真正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雙管齊下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和影視行業的健康發展。中美合拍片數量超過任何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中國在從影視大國向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和美國進行交流和合作是捷徑,成果已經彰顯在近三年的海內外市場上。他希望此次論壇上兩國電影人通過充分交流可以討論出更多切實的合作方向,并祝愿此次盛會圓滿成功。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文化組王瑾領事表示,中美兩國都是影視大國,有豐富的電影資源,合作前景廣闊。影視領域的合作不僅有利于行業自身的繁榮與發展,也有助于促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近幾年中美影視合作日趨頻繁活躍,兩國電影人,合作、學習、交流、切磋、互動的熱情漸長,這個論壇就提供了這樣一個互相溝通、碰撞的平臺,增加彼此認識和了解的機會,在促進中美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總經理苗曉天表示,很高興又一次來到洛杉磯和來自中美兩國的影視界朋友交流,探討未來合作。回顧過去幾年中美電影領域的合作,早期數量不多,每年一部,甚至幾年一部,這些合作影片大多是種低成本電影,特別成功的電影不多。而近兩年合拍影片數量增加,2016至今有10幾個立項,完成8部,除了低成本電影外,中美之間的合拍出現大制作,例如 《功夫熊貓3》、《長城》。
功夫熊貓3是成功的電影,票房表現出色,長城也是有意義的嘗試,由中國導演拍攝全球發行。中美之間的合作剛剛開始,雙方未來合作的空間很大,很有潛力。中國電影產業在近幾年高歌猛進的發展,去年有大幅票房增長,觀影人次超過13.7億,4萬1000個銀幕,全球數量最多并且還在增長,目前預估增長至4萬9000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產電影占有很大份額,去年占中國市場的58%,是世界上少有的國產電影占主流的幾個國家之一。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顯示,美國電影票房最好的是速度與激情8,在中國排第三。而中國影片《戰狼2》本土票房超過8億美金,《美人魚》約33億票房,這些現象可以看出,好萊塢暢銷電影在中國并不是票房最好,原因在于中國觀眾更喜歡看身邊故事,打動人心的故事。因此故事選擇上,希望美國同行考慮更貼近中國觀眾,選擇中國故事。中美電影人加強交流探索合作,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國家一級導演尤小剛表示,中美電視節高峰論壇這樣的影視交流平臺,這是很好的溝通機會。中國是電視劇生產大國,未來爭取并一定會走向強國。電視劇在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文化構成,技術和敘事上有很大提高。相信在十九大的新政策下,電視劇會更加發展繁榮,會以更高的發展速度滿足觀眾的需要。
美國制片人協會國際委員會主席Stu Levy對高峰論壇的再次舉行表示祝賀。他介紹美國制片人協會擁有超過8000名制片人,大家的工作和合作方式都很靈活,然而近些年卻逐漸感受到壓力和困境。網絡電視的發展讓民眾的觀影習慣發生改變,許多電影的粉絲會不再去電影院,而是和朋友和家人看一些網絡電視,這對電影行業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中國資金的涌入似乎帶給美國電影市場新的活力,但需要警惕的是含有經濟泡沫的成分。其原因在于,中美合拍并不僅僅是錢的合作,用什么方式合作、經營、服務好觀眾是最要考慮的問題。合拍是很難的,強行結合是容易失敗的,因此合拍要謹慎。他認為應該打造真正的創作團隊,在熒幕之后共同努力,共同監督。
本次論壇共包括三個主題,第一場的為:中美電影合作現狀與未來,由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負責人谷國慶主持。大家主要探討的內容是,中國電影市場正全面騰飛,中美合拍片方興未艾,但是從現有的一些作品來看,僅僅是中國的資本與美國的制作“嫁接”,并沒有真正的從文化上深度溝通和融合,因此從結果上看噱頭很大,但效果不好,這或許是起步嘗試階段的必然經過,未來合拍片如何真正的走向有票房有口碑,除了商業上的銜接之外更要取長補短,例如中國五千年文化有很多好IP,把美國技術和故事上的優勢與中國IP以及其他資源相結合,有利于兩國文化和市場的接軌。電影是藝術、經濟、技術的結合,想要獲得成功三者缺一不可。
左起:上海香蕉計劃影視文化公司執行總裁韋翔東、北京永旭良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敘鋒、美國IEA公司董事長、中國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會長劉曉霖、華納兄弟電影及開發制作副總裁Chantal Nong
奧斯卡得主,《教父》、《投名狀》制片人Andre Morgan、好萊塢資深電影人Anthony Vogels、草莓影業媒體創始合作伙伴Jon Karas
第二場論壇主題為:中美IP產業鏈的打造與延伸,由綜藝亞洲區負責人Patrick Frater主持,與會者指出,美國影視行業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模式,例如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從漫畫、影片,到周邊玩具、服裝乃至印有Logo的相關產品,把電影形象品牌化,其產生的價值早已超過電影本身,而中國影視行業在此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多內容值得向美國學習和探討。
左起:主持人綜藝亞洲區負責人Patrick Frater、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著名學者Stanley Rosen、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藝術評論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盛伯驥
左起:索尼影業公司資深副總裁Katrina Hitz-Tough、大盛國際總裁安曉芬、《尖鋒時刻》和《英倫對決》制片人Arthur Sarkissian
左起:華納兄弟制作人Andrew Lazar、《蝙蝠俠系列》制片人David Uslan、中視美星影視公司創始人、總裁張林書
盛伯驥認為,要想打造在中美都能取得好票房的IP,題材、類型上需要找到共同點,才有可能打入彼此市場。例如《家有兒女》涉及到的家庭和子女關系問題,是地球人都不能忽視的問題,影響所有人,中西方有個性差距但也有共性,因此這個題材有著開發潛力。中美影視合作需要互相了解,互相溝通,不要盲目排斥對方文化,保持國際市場前瞻性,找到共同關注話題,有利于提升彼此接受的基礎。第三要有國際化語言,不能固守民族的就是偉大的這個觀念。
安曉芬表示,至今沒看到適應中美兩國的IP,歸根結底還是需求不同。中國電影有長足發展但仍舊缺少嚴格把控,缺少人才。不是每一個IP都適合打造。
Katrina Hitz-Tough認為,先有有趣的故事才會對相關衍生產品有興趣,因此重點還是要回到內容上。
Stanley Rosen說,從統計來看,大家最喜歡看科幻、喜劇和愛情題材。為了追求效果大家還喜歡去影院,但是多媒體時代大家不再非要看書去了解故事,網絡上搜索就可以,可以節省時間和金錢,因此IP產業鏈的打造和過去也有所區別,有新的挑戰。
第三場論壇的主題為:中美影視藝術的創新與合作,由美國制片人協會中國部負責人Elizabeth Dell主持,嘉賓表示,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創新都是電影人面臨的巨大挑戰。單純的扎根在本土文化中耕耘,很多時候會流于重復。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層面,內容層面也不可或缺,單純復制對方的長處,例如中國電影巨資追求美國大片的特效,最多也就是達到相同的效果而沒有創新和超越,好電影離不開故事,如何在內容上創新是大家共同面臨的挑戰,同時也是合作的機遇。
左起:美國制片人協會中國部負責人Elizabeth Dell、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國家一級導演尤小剛、CBS公司多元化制作副總裁Jeanne Mau、大唐輝煌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輝
左起:美劇《越獄》導演Bobby Roth、香港電視專業人員協會會長、著名影視導演徐小明、Brillstein-Grey娛樂公司、FX電視網和BET高管Tony Garey、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
左起:20世紀福克斯制作部總監Xian Li、著名導演、中影國際董事長唐季禮、Troma娛樂公司董事長Lloyd Kau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