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胡德夫?在人群中這么問,答案多半會兩極分化。有人會問:誰啊?有人會說:神啊!馬頔說:這是我老爹!白巖松說:我恨不得給他跪下!龍應臺說:他是臺灣文化史的標志。汪峰對著《未央歌》的鏡頭說:胡德夫堅持音樂創作四十多年,他是我學習的榜樣!人們稱呼胡德夫為“民謠教父”。
而胡德夫說:“我是個凡夫俗子。從鄉下來,從山谷來。在后來的生活里,頻頻碰到了許多很精彩的人,精彩的事情。和他們一起,我不知不覺走入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現在回過頭看,原來我的腳底下已經走過了好幾個時代。”
“許多孩子們想要去了解以前的聲音。”胡德夫感慨:“我希望用我的腳步告訴孩子們,我們過去的歌,和過去的歲月。”
2017年,67歲的胡德夫將發行自己人生中第四張專輯。須發全白,一身磊落,胡德夫站在那里,還在繼續唱著。鳳凰網為這樣一位音樂老人,獨家策劃了他的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并得到了首席贊助商貴州習酒的大力支持。
“未央歌”一詞,取自鹿橋所作同名長篇小說《未央歌》。小說所描繪的抗戰時代青年生活和理想故事,滿足了遠離戰火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想象,風靡了整個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臺灣,恰是本土意識覺醒,民歌風潮云涌的時期。
1975年6月6日,胡德夫與楊弦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不期成為“現代民歌運動”的起點,距今已有四十余年。民歌精神代代相承、民歌作品大量涌現,新生代民歌手成為時代的主角,而早已是白發老者的胡德夫仍活躍在民歌舞臺上,其影響已跨越海峽,對中國大陸的新生代民歌手影響深遠。從周云蓬、萬曉利到馬頔,無數的民謠音樂人依舊在民歌時代的精神遺產中汲取養分。
《未央歌》追溯著胡德夫的來路,歌王歸來,民歌未央。鏡頭跟隨胡德夫的腳步,來到了他的故鄉臺東太麻里,和他一起站在了太平洋邊,捕魚、放牛,訪友尋故……這是胡德夫心間的未央之歌。歌聲里,沒有蒼老,沒有殘暴、有愛與美,有青春熱血,有溫情的鄉愁,有著質地粗獷卻至真至情的喜悅。
汪峰:胡德夫用內心誠懇喚起他人共鳴
白巖松曾說,胡德夫“把歲月和山河裝在一個男人胸腔里,他的聲音可能陪我們走的最遠。”
從上世紀70年代迄今,胡德夫滿身風雨地唱了三十年。他行走在人間,把歲月和山河印刻在了自己歌里。他唱著太平洋風的和煦、美麗島上的理想主義、少年中國的鄉愁、牛背上的野趣、群族撕裂的痛楚……他的歌,一直遵循著1970年代“民歌運動”所確立的——“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的精神。
音樂人張曉舟說,“沒有臺灣’民歌運動’的地下野史,就沒有后來流行音樂的殿堂。”
談到臺灣70年代的民歌,大陸人深情追憶的是《鄉間小路》、《赤足走在田梗上》、《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歡顏》這些老歌。但對華語樂壇來說,流行音樂的起點,從民歌運動中孕育而來。在此之前,大陸歌壇是是鋼鐵強硬的革命紅歌,臺灣則是歐美的舶來音樂為主。
1970年代,彼時的胡德夫,大學肄業,在哥倫比亞的舞臺上唱流行的美式搖滾和鄉村藍調。臺下的聽眾來來去去,胡茵夢、張艾嘉、蔡琴、李麗芬,潘越云等人出沒其中——他們都在找自己在這個時代里破土而出的機會。
如今,“民歌時代”已逝,但從民歌時代以降,有尊嚴的華語音樂創作者,都以原創精神為原則,那是胡德夫、楊弦、李雙澤等人或一整個時代所確立,“唱自己的歌”的精神。
30年后,當胡德夫終于帶著他的歌聲和唱片來到大眾面前繼續歌唱,人們確信胡德夫依然挺立,民歌精神依然挺立。
音樂人汪峰聽聞鳳凰網正在策劃的胡德夫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后,傾力支持推廣并參與了節目錄制。他在節目推薦視頻錄制時說:“胡德夫經歷了那些民謠運動,經歷了人生的那種大起大落,到了今天他依然在不斷地創作,并且所有的作品都是真正發自內心誠懇的可以喚起很多人內心共鳴的,他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楷模!”
民謠教父胡德夫與少林高僧胡德夫
2005年,胡德夫終于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匆匆》。也是這一年,胡德夫來到大陸第一次演出。在北京的在三里屯的老愚公移山酒吧。當時臺下有幾十個觀眾,第一排,坐著崔健。
一年后的2006年,胡德夫獲得臺灣金曲獎6項提名,并憑《匆匆》獲得最佳年度歌曲和最佳作詞獎。
又是一年后,北京的“十三月”發布萬曉利和蘇陽的新唱片;周云蓬以自發渠道出版專輯《中國孩子》;廣州星外星唱片以“美麗星民謠”為名集體推出 京、港、臺三地三十張唱片。 民謠在大陸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幅。在這個篇幅中,極先鋒和極傳統,極新和極舊,先驅和后來人都站在了各位的位置上。
三十年世事遷播,現在的世界,看起來滿地是歌。但胡德夫越來越少參加臺灣的演唱會——他發現自己“常常面對是一些熒光棒,我甚至連找個底下人聊天的機會都沒有,大家緊湊地看熱鬧就走了。他們的聲音比你大,你怎么唱給他們聽?”他開始更多的接觸大陸的民謠音樂和音樂節。2016年,他一口氣參加了上海、西安、武漢三場草莓音樂節,成為草莓音樂節有史以來最年長的表演嘉賓。
在大陸,胡德夫收獲了一個干兒子馬頔,馬頔也親切地喊他“老爹”。爺倆經常在臺灣上默契地合唱,馬頔以清朗憂郁的聲線應和胡德夫滄桑沉郁的嗓音,兩岸代表著不同時代的民謠歌聲,穿越了歷史、大陸和海峽,相逢在《匆匆》、《南山南》的歌聲里。
胡德夫還結識不少投契的大陸音樂人,比如周云蓬。
胡德夫一開嗓,周云蓬就覺得此人光明磊落,一身正氣。對此,周云蓬有一個很妙的比喻:“我把他比喻為少林高僧。咱們武俠里,有的是陰柔武當派,有些人是邪教的,黑木崖那派的,比如左小祖咒。但是胡老師身上就是少林派的,很正……這種正氣,保證不是他在音樂上積累的。而是他長期在音樂之外的經歷行走,積累出那種氣場氣息。”
這樣一個白頭的老人,這樣一種不受拘束的音樂本能,這樣一種飽含著故鄉情懷、社會變遷與生命滄桑的聲音。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胡德夫覺得自己的音樂不會變:“我覺得我們是種歌的人,我們歌是不會被拔起來的。”
未唱完的民歌,未講完的民歌故事,以及薪火相傳的民歌精神,就是胡德夫《未央歌》。
說盡民歌的音樂故事,由鳳凰網文化中心傾力打造、貴州習酒首席贊助的胡德夫首檔人文音樂節目《未央歌》從11月2日起,在鳳凰網首播,每周四播出一集。
同時,豆瓣視頻、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等主流平臺也將在焦點位置推送《未央歌》。另外,豆瓣推出的內容付費產品——豆瓣時間已在10月31日,推出胡德夫主講的精品音頻專欄《民謠與臺灣故事——胡德夫的音樂時間》,專欄特邀胡德夫講述他最愛的經典民謠,以及民謠與時代、與人、與臺灣的故事,從與《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現民謠精彩,并且胡德夫在這個專欄里將發布他從未公開唱過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