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在北京751D·PARK中央大廳上演了一幕不一樣的T臺秀,匠心設計,土布為料。禪者品牌的一次新的改變,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大眾眼前。這次可以說亮點是一個“老”字,老手藝加上二三十年代的老土布,可謂是返璞歸真的創新秀場!
在發布會前期,禪者品牌創始人賈超先生攜設計總監肇軍老師一起深入探訪了松桃苗族紡織工藝基地,見證了被遺忘的手工紡織、驚為天人的手工刺繡、更有花甲卜果的親手紡織。他們亦被這份匠心觸發,于是便不眠不休想要用最直接的方式為大家展示這份傳承。
創始人賈超,右第二(女):松桃苗繡石總(石麗平),左二(男):禪者設計總監肇軍老師
松桃,男子如松,女子如桃。
他們是蚩尤的后代,南蠻的子孫。他們來自長江,他們來自黃河。白天追趕太陽,夜晚找尋月亮。他們創造人間奇跡,鑄就遠古的燦爛輝煌。
松桃苗族紡織工藝是苗族傳統工藝的延續,源遠流長,起源于東夷(伏羲女媧)、九黎、三苗時期,距今七千年左右。苗族發源于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流域。
苗族先民最先利用產于南方的苧麻紡紗織布。《農桑輯要》載:“苧麻本南方之物。”在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苧麻草繩,并有完整的苧麻葉出土。還出土有紡輪、織機和硬木制作的木刀。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的織布機遺物。浙江吳興錢山漾地區新石器遺址,發現距今最早的幾塊麻布殘片和若干紡成的細麻繩。苗族先民北移至黃河中下游流域后,繼續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棉紡織,制造兵器,形成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龍魚河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涿鹿大戰蚩尤戰敗后,九黎部落聯盟退出黃河中下游,后來又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建立了強大的三苗國。屈家嶺文化是三苗國的文化遺存。“出現較多的彩陶紡輪,它是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彩陶紡輪多屬扁薄中小型,同時還有個體較大偏重的無彩常規陶紡輪和石紡輪。京山天門遺址出土了繒帛,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苗族紡織工藝已經發展起來。”“到新石器晚期,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已經發明了農業和飼養業,能夠建筑房屋,紡織和縫制衣服,熟練制造各種型制的陶器。”
三苗國滅亡后,苗族先民于周初又在三苗國的地域上建立了楚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楚國于春秋戰國時期成為雄居長江中下游流域戰國七雄之一。楚國將苗族紡織技藝推向了高峰。《楚辭.招魂》記:“翡翠珠被,爛齊光兮。纂組綺縞,結琦璜兮。”書中描寫的絲織物,從湖南、湖北楚墓出土的絲織品完全得到證實。從各地楚墓出土的大批十分精美的絲織品,令世人驚嘆,被稱為“神奇的發現”。1982年3月5日,《湖北日報》報道:“出土的有龍鳳紋繡絹、龍虎紋繡羅、蟬翼輕紗、花鳥細滌、錦面麻鞋、帛畫以及各種華麗的衣裳,其紋飾猶如天空的彩霞,地上的鮮花,神話中的仙人瑞獸,盡收天上人間的旖旎景色。”
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絲綢,在地下埋藏了二千三百多年依然光彩悅目,被稱為戰國時期的“絲綢寶庫”。據考古發掘資料所見,楚國絲織品有:紗、縠、羅、絹、紈、縞、綈、組、綺、錦、絳等品種。
楚國滅亡后,苗族大部向西遷徙,從平原走向高山,篳路藍縷,在云貴高原武陵五溪開疆拓土繼續緩慢發展。東漢應劭《風俗通》記述,有犬圖騰崇拜的苗族子孫“績織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秦漢時期武陵郡的“蠻夷”實行交納布匹的貢賦制度。“歲令大人輸布一匹,小口兩丈,是謂賨布”。
唐宋時期,羈縻州地區的苗族實行朝貢制,所貢多為方物。葛布、苧布、棉布、綾、絹等是經常性的貢品。《宋史·蠻夷傳上》記載苗人“衣服斒斕”。 宋代朱輔在《溪蠻叢笑》中記載:“蠻女以織帶束發,狀如經帶。”朱輔將這種帶子記為“不闌帶”,并解釋說“不闌者,斑也。”苗語稱為xid nbanb“西斑”。
元明清土司統治和“化外”的苗族地區,依舊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經濟占主導地位。明成化年間沈瓚的《五溪蠻圖志》記載:“昔以楮木皮為之布,今皆用絲、麻染成五色,織花綢、花布,裁制服之。”康熙年間,臘爾山“紅苗”歸流時,湖南布政使阿林主持繪制了25幅《紅苗歸流圖》,比較生動地反映了“紅苗”生產和生活圖景。《紅苗歸流圖》“挑絲紡織圖”,繪制了苗族婦女紡絲織錦的全過程。其附志云:“男耕女織,百姓之常。苗婦亦知紡織之事。抽繭采草木取汁染色,機織成錦,文皆龍鳳方勝花卉,聯四幅為臥具,長僅覆膝。又績苧為巾帨,亦繡其兩端,頗為適用。紡棉苧為布以供衣裳。其機甚矮,坐地而織。”“貿易蠶圖”,畫有苗家婦女,帶著雨傘,背著背簍,成群結隊去城內“民家”,以布、錦之類的土物換取蠶種的場面。其附志云:“苗人亦知蠶務而不知遺種。每暮春其婦女結伴入城市,各以土物宜向民家換種。必盛其服飾,簪髻以銀橫插排列,耳垂大環,徑可二寸。項著銀圈,貧者以銅,或串貝為之。領緣襟袖飾以斑斕,綴以銀鈕花片角鈴。裳用苗錦為之,青紅相間,亦雜以花片點綴其上,光彩陸離,各相夸示。”
乾隆年間《百苗圖》“紅苗”載,銅仁府屬紅苗“衣服喜用斑絲,女工以此為務”。“衣綴錫片,領帶俱尚紅,故名紅苗。婦髻插銀梳,衣短衫,系繡裙”。松桃境內紅苗“其在坡東坡西者,地連黔楚蜀三省,衣用自織斑絲。短衣絳裙,系以錦,垂帶如佩”。道光《乾州廳志》記載,道光以前,“苗人上衣短馬褂,下不著衷衣。惟衣長裙,青紅相間,自成文采,亦有繡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層數多者為美”。《黔南識略.松桃直隸廳》載:“女苗司耕種,勤紡織,養家蠶,織板絲絹及花布以為業。”《松桃廳志》載:苗人“衣鮮紈綺”。
民國時期,松桃苗族以自織土布為主,沿襲滿襟。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記載:“湘西苗鄉女子……衣服腰大而長,袖短無領,袖口大約尺許,袖長齊過腕而已。胸前及袖口照例要滾繡花邊,加欄桿花瓣于其間。還有開衩及放擺,前后兩面之邊緣都有刺繡及安云鉤。衣全是滿襟,無對襟式。”“褲子短,褲腳大,緄繡花邊或數紗邊。此是今日苗族婦女服裝也。有禮裙,長而寬。縫成折疊,下腳邊沿滿繡花紋,綴花瓣,五光十色,鮮艷美觀。此裙苗鄉仍存,只是在吃牛、接龍盛大祭典方穿之,故稱禮裙”。
右:松桃苗繡石總,左:禪者龍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很多苗寨里的男子仍然是以穿自織土布對襟衣為主,女子仍穿滿襟,盛裝胸前、袖口、褲腳刺繡鑲花邊,便裝不繡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松桃苗族自織土布基本消失,唯有個別老年婦女用棉紗織布作床單或到集市交易,日常生活中的苗族婦女服飾與本地漢人無異。在節日、走親、趕集等場合,仍有部分婦女喜歡穿滿襟,包頭帕,佩銀飾。肩部、胸前、袖口、褲腳等部位刺有鮮艷精美的圖案。近年來,盛裝多為機繡,部分為手工繡,有的用絲線繡,多數用毛線繡,衣褲量體裁衣,注重線條美。頭帕改為固定模式,海棉作內圈,表面縫疊絲帕。
經典在流逝的尾部苗繡松桃和禪者品牌緊緊將一份古樸和時尚完美結合,就此展開服飾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