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挑戰紀錄片極限的“中國4K電影紀錄片”,這是一段重走駱駝古道的全新旅程。大型系列紀錄片作品《印象·絲綢之路》走進烏蘇“天堂里的后花園”,近日在央視及各大網絡視頻平臺上線播出。這是著名影視導演向凱繼“《印象·絲綢之路》走進克拉瑪依‘沙漠美人’”之后的又一部精良之作,備受業內人士及媒體的關注,好評如潮。
《印象·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以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為依托,圍繞“重走新絲路、再創新輝煌”的主旨,走進新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地區等重要節點城市,以獨特的視角展現其歷史、人文和風土人情,并探討其在社會經濟方面的新機遇、新發展,旨在為亞歐大陸的交流與發展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影片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制作,均使用4K電影技術,精細地攝制、干凈細膩的鏡頭、絢麗的色彩、唯美的畫面,將新絲綢之路上兼具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化氣息的新疆兩座魅力之城的秀美山河及人文風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震撼、感動、敬仰等情愫油然而生。
導演向凱創作過許多成功的作品。他熱衷寫作,出版了深受讀者喜愛的《迷城》《援非醫生》等書籍;從事過演出,策劃了梅艷芳、張學友等人的演唱會及“《百位明星關注留守兒童》一帶一路萬里行”等大型活動;進攻音樂領域,創作了《一路幸福》《嚇死寶寶了》等音樂作品;執導紀錄片,《印象·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便是他的一次大制作;涉足電影事業,聚焦兩代人故事的《青春特煩惱》和《克拉瑪依之戀》目前也將進入拍攝階段。拍攝克拉瑪依時,他曾表示:“克拉瑪依山美水美人更美,我希望用盡人生最后的力量推動克拉瑪依城市轉型、升級、發展,讓這顆戈壁璀璨明珠站在世界的舞臺上閃光發彩”!取景烏蘇時,他更是感慨:“這座城市早晚有一天會站在世界的舞臺上,接受人們的喝彩”。
新疆有著什么樣的魅力讓導演向凱如此感慨?他對新疆有著什么樣的情懷,又是如何解讀大型系列紀錄片《印象·絲綢之路》的?帶著滿滿的好奇,我們走進藝術工作者——向凱導演的創作空間,一同探討4K紀錄片中的絲路印象!
Q: 在《印象·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作品中,您為什么選擇克拉瑪依市作為第一站?
向凱導演: 《印象·絲綢之路》圍繞的是“新”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和地區,聚焦新絲綢之路上的新興發展城市。而克拉瑪依又是其中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是泛中亞的一個重要節點,對泛中亞地區的交流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平臺價值,它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旅游事業、人文故事以及城市發展,都值得探索。同時,這里的自然風景、民俗生活、民族傳統和人們的善良也感染著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高速的現代化發展,也是選擇它作為首站的重要因素之一。
Q: 您對克拉瑪依和烏蘇這兩座城市分別有什么樣的印象?
向凱導演: 這兩座城市雖然都是西域都市,有塞外的神秘感,但整體給人的感覺不同,就像克拉瑪依是一個時尚女郎,而烏蘇則是一個大家閨秀。
拍攝《印象·絲綢之路》之前,我去過克拉瑪依幾次,但都是走馬觀花式地看看,沒有太多了解。這次的紀錄片拍攝,可以說是探訪了克拉瑪依的各個角落,對這座城市有了新的認識。我們當時去的時候正值春暖花開的季節,草青水秀,就像是一座江南水城,猶如“沙漠里的杭州”,每一處都是一幅畫。當時的感觸就是一定要為這座城市拍個片,把這里的美和價值傳遞出去。《印象·絲綢之路》給了克拉瑪依一個展現的機會,也給了我一個圓夢的機會。有人說克拉瑪依不會傷了一個藝術家的心,而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對藝術的執著也促使著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淋漓盡致地展現克拉瑪依的美!
克拉瑪依是一個因石油興起的現代工業城市,而烏蘇則是純天然的生態城市,有天山原始森林、天然雪山大佛,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白梭梭林和千年不朽的胡楊,亞洲最大的泥火山群,天上灑落的明珠——巴音溝,大自然之腎——古爾圖,有邊塞新“西湖”美譽的克孜加爾湖等,就像影片名稱,是“天堂里的后花園”,美的干凈、純粹!
Q: 這兩部紀錄片在創作表達上有什么異同?又是如何想到以“沙漠美人”的人物設定來講述克拉瑪依的?
向凱導演: 首先,《印象·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采用的都是電影的創作手法,因為我覺得單一的紀實不足以表達一座城市的意境,除了自然寫實之美,還要有內含豐富的人文價值。所以我希望用電影的藝術手法把城市的靈魂和價值表現得更突出,讓觀眾感受到這是一座有靈魂、有生命,充滿人情味的城市。
兩部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的表現風格,就是紀實性和藝術性誰占主導的區別。前面說了克拉瑪依是一座因石油興起的現代工業城市,自身屬性帶有工藝科技性質,偏硬,需要糅合一些軟性的東西來平衡,所以拍攝克拉瑪依時,選擇了“沙漠美人”的人物設定來講述克拉瑪依一步步的發展。因為“沙漠美人”本身就是克拉瑪依的代名詞,它是對克拉瑪依的一種贊譽,我運用這種理念和含義,以物擬人,將城市意境形象化,通過沙漠美人走進克拉瑪依,了解克拉瑪依,并成為這座城市的主人傳遞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的故事主線,將克拉瑪依的歷史故事、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城市發展有序鋪展開來,能夠增強影片內容的流暢性和故事性,以人敘事,以情動人,更能震撼人心,打動觀眾對克拉瑪依的向往和敬仰。所以“沙漠美人”這部作品,藝術性占主導。
烏蘇,比較原生態,它的紀錄片以紀實性為主導,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生態的方式把它先天擁有的美發掘出來。在烏蘇的作品里,你會看到當地的婚嫁禮俗,刺繡、做花氈、制作柳花茶和奶酒及當地的美食文化,人們載歌載舞、騎馬牧羊的淳樸生活,不需要修飾和添加,烏蘇的美就足夠讓人艷羨了。
Q: 作品中“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駱駝古道絲綢路,一帶一路萬點紅”,這4句話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嗎?
向凱導演: 這4句話是源自漢魏邊塞詩《七絕·重走絲綢之路》,原句是“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這4句話其實不僅是對紀錄片內容的一個綜述表達,也包含了我的個人情感。“壯志西行追古蹤”也是我的一個寫照,再次背起行囊走進大西北體驗西域大好風光。“一帶一路萬點紅”則是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希望“一帶一路”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遍地都是中國紅。
Q: 在烏蘇紀錄片中,以一段老人對黨的領導的告白影像開場可以說是影片的點睛之筆,這樣的設計有怎樣的蘊意?
向凱導演: 這段影像放在開篇處,我想要表達的含義有這么幾點:一是讓大家聽到來自最基層黨員的心聲,傾聽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給他們提供這樣一個平臺來表達他們的情感;二是,沒有黨的領導和國家的支持,我們看不到烏蘇現在的美。所以勿忘黨的領導是我們每個人要銘記的堅定信念;三是,這段開場在故事結構中有種啟下的作用,烏蘇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有了翻天覆地的發展與進步,才有了接下來的一幕幕美麗、和諧、幸福的城市畫卷的展開。
Q: 紀錄片慣用高清或2K技術,您為什么會選擇4K來制作呢?
向凱導演: 4K多用來制作電影,紀錄片確實很少會這樣做,因為它用的是超高清分辨率,對畫面抖動、構圖、移動、周圍環境以及鏡頭前的人物動作等有著嚴格的技術要求,所有的細節在4K的鏡頭下都清晰可見,細微的瑕疵都會使拍攝中斷,這對整個攝制團隊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選用4K技術,也意味著我們要從頭到尾確保鏡頭畫面的唯美,耗時耗力,成本也很高。但為了完美展現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城市新形象,同時為了藝術的完整性,提高紀錄片的品質,我們決定選擇4K拍攝,挑戰紀錄片的極限,為大家呈現一個完美的印象絲綢之路。
另外,4K影片的畫面清晰銳麗,色彩鮮艷奪目,包括影片中的音效,能給人帶來極致的視聽覺享受。這種感受只有觀看了影片才能真切地感受到4K畫面帶來的震撼和沖擊力。
Q: 影片在后期剪輯包括配音、配樂方面有哪些考量嗎?
向凱導演: 每一個鏡頭要表達的故事,蘊涵的情感和意義,不需要解說詞,單從畫面來看就能感受它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是我對后期制作的要求。在配樂方面,我沒有選擇帶有明顯新疆風格的音樂,就是想打破傳統風格,淡化標簽印象,突出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Q: 兩部影片上映后好評如潮,您個人對這兩部影片有哪些感觸?
向凱導演: 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最優秀的一面,我們需要用心挖掘一座城市的美。這兩部作品雖然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初衷是一致的,就是用鏡頭語言記錄和傳遞“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上的城市的革新與發展,以及人們幸福美好的生活。
“沙漠美人”以人敘事、以事寫實,雖然有人會認為沒有尊重紀錄片紀實的原則,有故做情節的嫌疑,會沖擊中國的紀錄片市場,但我個人覺得無論是紀實還是表意,紀錄片的初衷不變,那就是展現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新形象,只是每個人的構思不同,敘述的角度不同,沒有孰是孰非。在我看來,這是紀錄片拍攝手法及表現手法的一個突破,也是我對紀錄片的一次突破和成長,雖然會有不足但值得嘗試和創新。烏蘇,是繼克拉瑪依之后的又一嘗試,因為積攢了紀錄片攝制方面的經驗,烏蘇幾次大規模的拍攝活動,在烏蘇地方政府及群眾的配合下,都完成的十分順利。我很感激有這樣的機會,去記錄和傳遞這兩座城市的美,其中有遺憾,接下來,我也會更加努力和用心創作,為大家帶來更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