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費用持續高漲的今天,單純依靠會員付費來支撐盈利的商業模式,在流媒體行業內幾難跑通,騰訊和網易紛紛意向產業鏈上游領域拓展。但在線音樂向音樂內容生產回溯,與積累三十年經驗的太合音樂集團相比,不論在專業度還是資源池等方面,均具有相當大的差距,而這些又不是光靠資金投入所能夠解決的。
太合音樂集團副總裁劉鑫認為,未來音樂行業巨頭,一定是深耕各個環節的全產業鏈公司。太合音樂一方面筑高內容壁壘,做好發行服務,保持內容產出優勢;另一方面著眼渠道端,布局新場景、新技術,力爭3-5年內實現渠道端彎道超車。
三大業務布局音樂全產業鏈
提起太合麥田、海蝶音樂,從《青春無悔》到《白樺林》再到《江南》,一定會在一眾70、80后心中勾起對那個白衣飄飄年代的回憶。2015年太合麥田、海蝶音樂、大石版權合并,太合音樂集團(以下簡稱太合音樂)正式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太合音樂便掌握了大量上游優質華語音樂內容資源,也因此被諸多媒體及行業分析師稱為“隱形獨角獸”。
2015年起,太合動作頻頻:整合百度旗下音樂相關資產,獨家牽手全球最大的流行音樂曲庫The Orchard,戰略投資國內領先的粉絲服務平臺Owhat,近期又全資收購北京亞神音樂,亞神音樂與太麥、海蝶、大石、合音量共同組成太合音樂旗下5大廠牌。
至此,這只隱形獨角獸,浮出水面。太合音樂業務著眼整個音樂產業進行布局,按照不同的服務對象,業務模式分別為TO P(專業用戶)、TO B(行業用戶)和TO C(個人用戶)三種。
TO P:為音樂人提供綜合服務,覆蓋內容生產環節。主要通過海蝶音樂、太合麥田、亞神音樂、合音量以及大石版權5大廠牌進行。海蝶、太麥、亞神、合音量依然定位為音樂廠牌,業務涵蓋音樂制作、藝人經紀、企劃宣發、藝人制造等領域,其中大石則偏重服務詞曲作者。
TO B:版權運營發行及娛樂整合營銷,覆蓋內容的傳播和變現環節。目前太合音樂絕大部分客戶來自B端行業用戶。該業務本質為TO B TO C,太合根據合作方推廣需求,將內容庫分發至合作方,再由合作方根據各自場景,以不同產品形態提供給C端用戶。分發渠道方面,不僅包括百度音樂、網易云音樂、QQ音樂、酷狗音樂等播放器渠道,還包括像大用戶量的搜索平臺、工具軟件、旅游網站以及汽車廠商、線下咖啡店等各類場景終端。
TO C:面向個人用戶提供音樂專輯、現場演出、明星周邊、后援會等服務,覆蓋內容觸達環節。主營的TO C業務分為線上及線下兩部分。線上部分主要為百度音樂、百度音樂人、秀動、LavaRadio等音樂服務平臺;線下主要為演唱會、Live House等演出活動及票務服務。此外,太合音樂還有粉絲和周邊運營業務,如Vae+、Owhat等。
打通上下游,成業內主要玩家共識
除太合音樂外,騰訊、阿里、網易也是行業中的主要玩家。與太合從內容端發力不同,上述三家憑借各自積累的海量流量,從C端以流媒體服務切入,也有向上游業務拓展的意向。
騰訊音樂憑借QQ音樂、酷狗、酷我,在用戶總數上形成極大的規模優勢,背靠騰訊QQ和微信,有極佳的用戶導入基礎。同時重金簽下索尼、華納、環球三家唱片公司的版權獨家代理,使QQ音樂在曲庫覆蓋上領先其他音樂播放APP。此外,憑借自身龐大的產業鏈,QQ音樂服務領域較其他音樂平臺更為廣闊。QQ音樂會員除音樂特權外,還擁有演唱會特權、游戲特權和身份特權。
網易云音樂的產品核心邏輯在于,聽音樂是尋找心理認同的途徑,基此深挖音樂社交屬性。其打造的社區化運營和個性化推薦,令網易云音樂擁有大批忠實用戶,用戶粘性高。
騰訊音樂還切入數字專輯發行業務,與鹿晗、周杰倫等藝人合作,斬獲頗豐,并引入王力宏、李宇春等大牌藝人,進行獨立明星IP運營。網易云音樂則大力扶植獨立音樂人。依托大股東SMG 和芒果文創豐富的音樂類綜藝制作經驗,以及 SMG旗下眾多知名媒體的助力,在音樂綜藝上大施拳腳。
太合音樂則是目前唯一一家覆蓋上下游全產業鏈的音樂公司。
內容生產能力,仍是核心壁壘
傳統唱片工業體系逐漸被互聯網音樂瓦解后,新的體系正在逐步建立。當前階段,具有內容生產能力的版權方與互聯網音樂平臺的博弈中掌握了主動權。
從商業模式來講,互聯網音樂平臺做的是流量生意,需要依靠優質的頭部內容版權來吸引用戶,從而通過廣告、會員付費等形式,實現商業價值。隨著版權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版權價格也飛速增長。
以年初圍繞環球音樂的版權之爭為例,據傳,環球音樂最初的授權費不過三四千萬美元,到最激烈的時候最高出價3.5億美元現金,加1億美元股權,出價最少的賣家手里也攥著2.4億美元現金,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目前獲取音樂版權的形式有三種:第一,自制內容;第二,代理版權;第三購買轉授權。其中,以版權代理與轉授權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受飛漲的版權價格影響,其未來盈利的預期愈發模糊。
全球流媒體行業老大Spotify,主要通過版權代理獲取內容,目前擁有超過5000萬付費用戶,但近五年仍累計虧損接近7億美金。即便是拿下了環球音樂獨家版權的騰訊音樂,也在嘗試通過版權分銷以攤平獨家版權成本。
目前擁有5大廠牌的太合音樂,是市場主要玩家中唯一具有內容批量、持續生產能力的公司,擁有大量自有版權和簽約藝人,使其能夠在購買、生產、代理之間形成平衡,以財務成本最小化的方式進行運作,為后期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愛分析認為,未來面向C端的音樂平臺短期內仍將處于多家并存的狀態,因此版權價格,尤其是優質內容價格仍會持續上漲。在此背景下,音樂版權作為永續經營資產,其商業價值也將不斷放大。在數十年的發展中,太合音樂積累的自有版權資產及內容制作經驗,相比行業其他玩家,有突出的先發優勢,是其在行業競爭中的有效壁壘。
未來渠道價值日益凸顯
音樂版權是行業的核心資產,如何精準、有效地通過多元渠道將內容分發給C端用戶,決定了資產價值的最大化程度。發行渠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將內容作為主要商品,由C端用戶直接買單,最典型的就是播放器和演唱會;另一類是將內容作為附屬商品,由第三方企業為其服務對象買單,如車載音樂、商場的環境音樂等。
第一類用戶關聯性更強,付費需求更加直接,也更加受到行業的重視。愛分析認為,由用戶端向內容端發力是未來主要互聯網音樂平臺的必然選擇。但錘煉團隊、模式磨合需要較長的試錯過程,從播放器到音樂平臺擁有初步的內容制作能力中間存在3-5年的窗口期。在同樣具備內容生產能力后,發行渠道的控制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窗口期的過后,價值鏈重心將逐步由內容制作向發行渠道控制轉移。
進一步思考,窗口期的推進過程中,渠道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從用戶需求而言,當前智能音響的興起、黑膠唱片的復蘇熱潮、線下演出活動的火爆,聽音樂的方式如此之多,給互聯網音樂平臺帶來不同程度的挑戰。
相信未來3-5年,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將不會受限于流媒體,而是更加多樣化、場景化、智能化。用戶可能也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視聽功能,而是傾向于專屬付費服務——包含場景式聽歌、線下演出活動、與明星零距離互動等等一站式會員體系。
音樂,單做內容或單做渠道都難以形成規模,一定要覆蓋全產業進行布局發力,具備內容生產能力,并占據未來多場景渠道終端是兩項核心要點。行業內巨頭紛紛進入“補短板”時代,具有2.3億月活用戶的騰訊音樂,推出“覓樂”計劃,發掘音樂內容并打造藝人IP;具備內容先發優勢的太合音樂一方面著力打造百度音樂,另一方面通過秀動、Owhat等產品進行粉絲經濟的早期布局。巨頭之間的戰火仍將繼續,版權、IP、產業鏈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業界也將持續關注。(文/亦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