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端,以《中國好聲音》為起點,高舉高打,四到五年期間,誕生了《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跑男》等爆款。但依靠買模式,缺乏創新支撐的電視綜藝很快急轉而下,2015年左右,慢慢出現了一個現象,大部分電視綜藝不得不面臨虧損,甚至一些大制作綜藝出現裸奔的局面。
不過,網絡綜藝《奇葩說》的出現是一個契機。以《奇葩說》為轉折點,給了當時面臨困境的電視綜藝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其成功效應,帶動了電視人才和資本涌入。
當然,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同時,野蠻生長的結果,是同質化、新意缺乏。從2015年到2017上半年,以復制、黏貼、擦邊球為策略,行業壯大同時,網綜從業者也逐漸明白,整個行業需要過渡到“創新、研發”的第二階段,來保證市場健康發展。這期間,一批原本成名于電視端的大咖紛紛下水,比如,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浙江衛視節目部副主任陳偉,湖南衛視謝滌葵等,給網綜帶來了新鮮血液和品質保證。
由于電視綜藝和網綜的根本區別,除了最初期的《奇葩說》之外,大批電視人都經歷了初期的水土不服,然后在2016年開始有了階段性的成果。
比如,2016年出現了《火星情報局》和《明星大偵探》,這種既有品質又相對受歡迎的節目。然后在2017年的平臺招商會上,開始出現大批新類型綜藝,比如,已經播出的《中國有嘻哈》,未播出的卻有一支實力制作團隊支撐的《小手牽小狗》。電視綜藝人在網絡端逐漸露出鋒芒。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由于電視綜藝的整體頹勢的慣性較大,短時間內很難徹底扭轉。網絡端的創新綜藝,是否會為其提供更多可能。
我們猜測一下,需要依靠創意支撐的網絡綜藝綜藝,是否有機會彌補電視綜藝創新不足的短板,從而帶動綜藝市場革新。其實我們也能發現,綜藝節目的播出不再困于渠道,加上政策上和內容口徑上,電視與網絡的趨同性越來越強,電視網絡化提速,網絡綜藝和電視綜藝的融合度顯然越來越高。
這種情況下,來自網絡的創新元素或許是電視綜藝一個值得借鑒的方向。基于這樣的大背景,再來說一個消息,新綜藝《小手牽小狗》7月11日正式在青島開機。《小手牽小狗》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其“品類創新”的身份和全渠道分發的可能性。
近幾年,整個互聯網都在提品類創新,然后這種策略又被擴散到實體業,但標桿案例并不多見。中國綜藝市場的瓶頸,宏觀的說法是創新薄弱,具體的問題是有沒有一檔綜藝具備“品類創新”的身份,往前開拓性的走出一步。《小手牽小狗》無論題材,還是爆出的節目信息所展現的品相來看,還是比較引人矚目的。筆者也因為自身從業者的關系,打聽到該節目背后的確擁有一支國內最頂尖的制作團隊。
同時,綜藝市場身處依靠創新驅動的第二階段,中間會有一個“新品類”的紅利期 ,誰能抓住這個機會,不但能從市場脫引而出,而且很有可能會像當初的《奇葩說》那樣,在行業里產生深遠影響。
當然,因為“孩子”與“狗”的不可控和拍攝難度,這種節目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具有較高的困難度,如果這檔節目能實現預期的完成度,在“拿來主義”盛行的綜藝領域,僅從節目制作能力方面而言,也擁有積極意義。
其次,《小手牽小狗》當中,“孩子”和“狗狗”又是全年齡段用戶所非常樂意接受的元素,內容消費層面具有高度的用戶通用性,具備打破文化審美的區域壁壘。從這方面看,該節目具備全渠道分發的可能性,不限于電視和網絡所定義的狹隘渠道,更多的意義是,真正打破區域限制,在全球大市場層面具備全網分發的可能性。
所謂文化走出去,我們的創新品類節目,能否借著這種內容取巧,而帶著我們當下獨有的文化審美走出去一步,哪怕一點點。不需要真正的實現內容通發,哪怕是在一個區域性市場引起反響,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功。當年的武俠電影《臥虎藏龍》北美受捧,但截止到今天,也僅僅只有一部《臥虎藏龍》而已,我們的綜藝行不行。
未播的《小手牽小狗》,我們暫時先吹個牛逼,定個這樣的小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