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
在《雄獅》中看到印度小男孩的澳大利亞養母出現的時候,愣神了一下,這不是妮可•基德曼嗎?偉大的、性感的、美艷的妮可,在一部電影中出演女配角,給人的第一直覺是,有點大材小用了。但妮可之于《雄獅》的作用,是完全不可忽視的,在《雄獅》入圍奧斯卡、金球獎等獎項時,國內外的媒體有許多用了這樣的標題:“妮可的《雄獅》……”
妮可飾演的養母給觀眾帶來極大觸動
先簡要說一下《雄獅》的故事:這是一部講述丟失兒童費時25年回歸家鄉的電影,被劇組從孟買貧民窟發掘起來的小演員桑尼·帕沃出色地演繹了片中主角薩羅。薩羅在印度本土經歷一系列冒險之后,被一對澳大利亞夫婦從孤兒院收養,從此人生發生巨大轉折——由一個可能輟學的貧困兒童,變成了帥氣、智慧的大學生。而改變他命運的關鍵人物,即妮可飾演的養母。
養母角色的出現,是到了影片故事下半部分開始的時候。出于年齡的原因,妮可在片中的扮相,接近于四五十歲,盡管表情柔和、氣質難掩,但總有一種憔悴的感覺,仿佛在講述生活背后的某種難言之隱。和觀眾通常對于領養家庭的某種負面想象不同,妮可飾演的家庭主婦角色,渾身散發著圣人的光芒,這種光芒源自于愛,源自于對生命深深的眷戀與依賴,看完整部電影,妮可飾演的角色會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觸動:原來這個世界上,是不缺愿意付出愛的人的。
在現實生活中,妮可也是一位養母
看妮可出演的《雄獅》,未免會想到趙薇出演的《親愛的》。趙薇在《親愛的》中飾演一位名字叫李紅琴的農村婦女,因為丟失了自己的孩子,李紅琴沮喪、絕望、長期生活在焦慮當中,趙薇一改往日形象,十分真實地塑造了這個人物。一名女演員,愿意犧牲形象出演一個角色,一定是有什么因素觸動了她們的內心。那么是什么打動了妮可,促使她決心加盟《雄獅》?
一向在創作上有追求的妮可,最先看中的是《雄獅》的劇本,她并不知道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例改編,在了解實情之后,妮可有了想要更深演繹這個角色的想法。此外,在現實生活中,妮可也是一位養母,她與阿湯哥在婚姻存續期間,曾一起收養了康納·克魯斯,如今康納·克魯斯也成為了好萊塢的一名小演員。共同的生活經歷,讓妮可與片中的養母,在精神上合而為一。片尾出現養母原型時,觀眾也會驚訝地發現,妮可與原型竟如此相似,愛讓她們都如此美麗。
分析《雄獅》中妮可表演的三個層面
如果去探討《雄獅》的情感厚度,很清晰地可以觀察到,片中最能打動人的,不是親生母親對走丟孩子的想念與愛,而是養母對于收養孩子的那份摻雜著包容、慈愛、幸福與痛苦等諸多元素的愛。妮可在《雄獅》里,把一位母親的愛、或者說一名女性的愛,層次分明地傳遞了出來。
第一個層面是母愛。第一次見到薩羅,妮可的那份疼惜,能激發所有母親的同感,尤其是在知道薩羅的艱難經歷之后,想要給予薩羅一個溫暖家庭的愿望,使得妮可毫無保留地打開了自己的懷抱。
第二個層面是女性之愛。養父對于薩羅的愛,是男性化的,他先是愛自己的妻子,然后才是順從妻子的愿望,收養了孩子并用父親的身份去教育他。而妮可的愛,則散發著女性的偉大的光輝,一方面,她是脆弱的,在養子把自己關進房間忙于尋找家鄉而忽略看望時,養母孤獨而失落,另一方面,在得知養子終于有希望找到親生母親時,妮可又送上真誠的祝福,由衷地為“大團圓”而感到高興。電影結尾時,兩位母親擁抱同一個孩子的鏡頭,令人潸然。
第三個層面是社會之愛。妮可的言語與行動,可以視為她自己的人生選擇,但從她以及她的家庭身上,依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社會之愛。一個多元社會,會給予人最大的活動空間與選擇自由,妮可之所以能通過收養的方式,達成自己組建一個完整家庭的愿望,也和她身處這樣的社會有關。通過妮可,我們也很容易對她身處的社會產生好感。
《雄獅》電影作為一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作品,有著它諸多的看點,比如小演員的精彩表現,母子相認的催淚情節,薩羅成年后的自我覺醒,因尋母產生的矛盾與焦慮等,但妮可的表演,她對角色的認知與演繹,也是觀看《雄獅》時可以重點體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