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 100多分鐘演唱、17首中外作品、無任何擴音設備輔助,雷佳博士畢業音樂會在北京落幕。回歸“學生身份”的雷佳,拋棄了其他身份的光環,懷揣音樂“初心”,完成了這場音樂道路上的“大考”。
既是考試,自有難度。雷佳這場“自命題”音樂會橫貫古今、融通中外,可以說難度頗大。音樂會共分四部分,曲目設置也別有講究:藝術歌曲及古曲、外國作品、中國歌劇選段、新時期創作歌曲。四部分既是雷佳音樂的營養來源,也是“中國歌唱藝術”從古至今實踐和發展的時代演變。
藝術歌曲及古曲部分,《漁翁》《杏花天影》《陽關三疊》題材橫跨清、宋、唐,每首作品都有著自身鮮明的歷史關照,但本質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純粹流露:對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追求和表達,考驗著歌手對于傳統唱法的把握。雷佳在此部分,集中展現的是純粹民族唱法與古風意境的融合,傳遞出中國民族唱法扎根于千年歷史的鮮明導向。
外國作品選段,《阿利路亞》《你們可知道》《為藝術為愛情》都是國外音樂的名篇。經典之作中外都有,洋為中用的前提是先要對“他山之石”有所了解甚至精通。這些來自莫扎特、普契尼的作品,盡管在樂迷心中耳熟能詳,但能完美駕馭并非易事。雷佳在演繹這些作品時,一個基本的遵循還是扎根于外國聲樂、戲劇的表達方式,在技巧和情感上,都展現出對于國外經典作品的深刻理解。
經典古曲與洋樂的兼收并蓄,是中國歌劇選段想要表達的藝術態度。那些誕生于新中國成立后(多為八九十年代)的經典歌劇作品,亦是當時中國民族音樂在改革意識指引下的優秀成果。《啊!我的虎子哥》《白日飛升》《秦生啊,你還好嗎?》《我的愛將與你相伴終生》《恨是高山仇似海》,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生人的雷佳而言,應該也是她音樂道路上的重要營養來源。所以這部分也多有致敬的味道。
然而對原作最大化的致敬,就是歌者將自己的聲音特色、理解和技巧毫無保留的融入原作,從而讓原作在時間的永恒流逝中得到全新生命力的不斷加注。雷佳在演繹這些作品時,投入了對作品更多新的、符合時代審美的理解。她的行腔、吐字、音色、風格,都努力在經典和現代之間,尋找平衡點。譬如歌劇《白毛女》的選段《恨是高山仇似海》,雷佳在多個不同場合都演唱過,但此次她做了更適合當晚演出心情和氛圍的改變,讓經典又一次以雷佳的方式重煥生機。
新時期創作歌曲部分,有著諸多雷佳音樂道路上老師和榜樣們的作品,比如《鄉愁》《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這些作品反映的是新時代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階段性成果——將中外唱法融合、將多種戲曲唱法與民族唱法融合,這在當時頗有“集大成”之勢。雷佳在重繹這些作品時,也透露出融會貫通之態:民族、通俗、美聲三種唱法兼收并蓄,運用自如;對經典的還原與自我創新熔于一爐,因情而感。這些時代經典因此多了份“雷佳韻味”。
以情帶聲,自然流露出不同唱法,才能獲得獨特韻味。在中國幾千年藝術創作中,這幾乎是最高層次的追求,也成為如同雷佳一樣,在技巧已經幾無挑剔的藝術家所最終追求的目標。從這個角度講,雷佳的畢業“大考”考得重點并不是技巧,而是韻味。而雷佳通過四章節作品的演繹,事實上已經體現出她對中國作品、中國唱法和中國韻味的藝術理解。她在向時代經典致敬的同時,亦唱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新時代韻味。
而歌曲韻味的營造,亦需歌手要心思恪純的專注。演出中,作品與作品之間,雷佳總會停留10到20秒不等的間隙,去切換自己的音樂角色,準備好下一首歌的情感節奏,似乎沒有準備好她就不會匆忙開始下一首歌。這也體現出她對于音樂的尊重、甚至敬畏。
臺上是臺下藝術精神的縮影,在浮躁的藝術時代中,雷佳能保有這份敬畏音樂的“初心”,其實更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