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一場不同尋常的演出,是一種本初的回歸,是一個文化力量和認同的輸出。當法國最受矚目的女演員于佩爾遇到中國導演賈樟柯和法國經典作家杜拉斯,當三種文化語言隔空碰撞,便產生了共情。伊莎貝爾•于佩爾此次來到中國,為中國觀眾現場朗讀演繹杜拉斯經典作品《情人》。6月10日,伊莎貝爾•于佩爾親臨上海文化廣場,與中國導演賈樟柯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度對談,拉開了在上海、廣州和北京三地的“朗讀”序幕。
賈樟柯以一個謙卑的采訪者的身份提問于佩爾,由淺入深探索于佩爾的表演世界,呈現了一個思考與疏離并存的演員于佩爾。活動提問環節,于佩爾與觀眾熱情互動,說話直接坦蕩,舉止俏皮可愛,散發著法國女人特有的天真與浪漫。正如她塑造的角色一樣,淋漓而生動,玲瓏而多變。
銀幕女王走上舞臺 打破邊界觸及靈魂
出道至今,伊莎貝爾•于佩爾已演過一百多部電影,被粉絲們親切地譽為“法國文藝片女王”。從古怪放蕩的少女,到冷血強勢的人妻,一路走來,不管是喜劇或是悲劇,天真或是性感,忠貞不渝或是放蕩墮落,她都能信手拈來,戲路相當寬廣。當被賈樟柯問及舞臺和電影對于她的意義時,于佩爾回答,在電影中面對的是一個真實的自己,潛在觀眾僅是一臺攝像機,而戲劇恰是打破邊界,面對臺下千千萬萬真實的觀眾。但二者終究是一樣的,區別僅在于她和不同的導演合作所帶來的風格和火花。
她表示,自己是自己的觀眾,演員和觀眾是沒有邊界的。她在電影演員、戲劇演員、朗讀表演者和觀眾四個身份中游刃有余地轉化,每一次表演都帶給了她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導演合作也帶了不同的語匯,不斷塑造著“有靈魂”的角色。
以“去別處”為出發點 點燃表演張力
在此次的獲獎影片《她》中,于佩爾似乎與40年多前那個剛出道的女孩并沒什么分別——冷漠、不茍言笑、充滿距離感,卻又渴望淋漓盡致地在電影中交付自己的一切。于佩爾從17歲一直演到現在,呈現不同年齡段女性的形象,大部分角色是清冷、緘默而充滿質感的,賈樟柯將她的表演解讀為一種女性宣言。關于年齡與角色塑造,于佩爾始終認為,最重要的核心是一個演員的思想、價值和命運,和年齡無關。在表演中,與角色抗爭,把人物邪惡和清純、力量與脆弱多元地糅合在一起才是活生生的角色,才更是一個人。
善于游離邊緣人性的表演風格,讓于佩爾的角色大多是矛盾的復雜對立體。表演對于她,就像是“去別處”的一種年輕體驗,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潛意識,是瞬間的魔力,不需要提前做功課和排練,只需享受表演第一時間刺激出新鮮的感知和力量。
時間與空間相撞 用聲音回顧經典佳作
位列于全世界最受尊敬的女演員之一的于佩爾,也幾乎擁有全法國最具辨識度的嗓音。評論指出,她的嗓音“柔軟,卻堅定而清晰。”2015年7月,她曾在第69屆亞維農藝術節上,朗讀了法國著名作家薩德的兩部經典作品合編版本《瑞斯丁娜和于麗埃特》的選段。她的演出獲得評論界高度贊賞,她投入而冷靜的朗讀贏得了在場觀眾持久的掌聲。
在提及朗讀者與作者的關系時,她認為:“作品的生命是源源不斷的,主要是原作者起了決定性作用。作為演員或者閱讀者,我們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在為作品‘發聲’,讓更多人聽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是作品的使者。閱讀的意義在于思想,而在這里傳遞的是作者的思想,不是我的。這不是戲劇,只是閱讀,僅此而已。”
兩個法國女人分屬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卻在舞臺上以朗讀的形式相聚,這將是一場獨一無二地演出,讓戲劇表達回歸語言本身。于佩爾與杜拉斯,與《情人》之間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距離?6月14日,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將以伊莎貝爾·于佩爾的魅力嗓音,直抵觀眾靈魂。
演出信息:“遇見大師”系列演出
伊莎貝爾•于佩爾讀杜拉斯
2017年6月14日19:30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