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一個屬于電影從業者的夢幻之地。這一次知乎跨越線上和線下的距離為熱愛電影的人呈現了一場不同的電影盛宴。無論是知乎圓桌線上討論還是親赴戛納對話法國名導,不再追逐八千公里外影節宮前的紅毯與閃光燈,與花邊新聞,而是用一次立體連接方式,讓更多用戶有機會深度對話電影,致敬戛納70周年。
(知乎戛納電影論壇)
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社交平臺,已有近 1600 萬知乎注冊用戶關注了電影話題,由此衍生的海量電影話題內容更在線上得到了充分的討論與發酵,參考百度指數,知乎已然成為最熱門的電影討論平臺。大批電影從業者在這里分享創作過程:導演介紹劇組的工作流程、美術指導來討論布景的細節設計,演員以親身經歷講述戲劇表演與電影表演的不同之處,場記來告訴我們打板在一部電影的制作中意味著什么。在知乎,他們不是電影完結之后匆匆流過的字幕,也不是被注意力經濟過度包裝的文化符號,而是術業有專攻的創作者、工作者。例如,一場《星球大戰》的圓桌就曾引起知乎用戶長時間地評論及分享,有星戰愛好者貼心地告訴你星戰系列的觀影順序,還有Lucasfilm 的主創來講解電影拍攝計劃、取景地、特效制作甚至光劍使用指南等等。此次,有網友聽聞知乎要在戛納開線下論壇,即便遠在都靈也申請要到現場。
而5月19日當天,戛納知乎論壇如期而至。與其它活動不同,此次論壇的議題完全來自喜愛電影的知乎用戶,就連論壇的主題——《電影與觀眾到底有多遠?》也是知乎關于電影的諸多熱議話題之一。而這些充滿好奇心與熱度的議題由知乎傳遞給論壇嘉賓后,不僅為嘉賓們提供了充分的談論基礎,更能通過線上方式給予知友們更多反饋。
(張譯擔任上半場主持人)
作為知乎用戶,演員張譯開場便談到了知乎舉辦電影論壇的意義。“戛納知乎論壇,是想通過多角度的分析,探討電影和觀眾的關系,促進中國電影的思考和進步。也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知乎的電影論壇當中”。在與兩位導演交流后,張譯難掩欽佩, “觀眾所以喜歡穆勒、李睿珺導演的作品,是因為他們獨特的性格、對電影的獨特審美,向他們對電影執著的熱愛致敬。”
一直以來,知乎提供了一個橋梁,讓用戶可以與喜歡的演員、導演進行直接交流,他們不再是屏幕中的畫面,而成為與自己聊電影的‘網友’。嘉賓們針對知乎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對于“如何面對觀眾對電影的批判”,李睿珺心態淡然,“有批評和表揚都很正常,就像開一個川菜館,作為廚子做出自己的味道,真誠地款待觀眾就夠了,一個作品永遠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張譯則覺得演員可以在批判中成長,“觀眾認為我演的什么都不對,那我必須好好反思,是不是還要再做這個川菜的廚子,可能我要改湘菜”。而對于論壇主題“電影與觀眾究竟有多遠”,李睿珺則表示“電影永遠是跟觀眾是互為一體的,沒有觀眾,電影就沒有生命。
(穆勒、李睿珺、張譯合影)
另據了解,四位論壇嘉賓除了線下也會持續在線上與用戶展開互動,而所有入圍本屆戛納電影節的影片,以及諸多子話題也將納入知乎用戶的熱烈討論中。如本屆戛納應該關注哪些影片?如何看待開幕影片《伊斯梅爾的幽魂》?本屆戛納有哪些意外的驚喜……這些問題,都可以在知乎找到答案。
通過其他渠道難以理清的專業內容,在知乎卻是唾手可得。這種深厚的電影話題發酵基礎,不僅使知乎真正拉近了電影人以及電影本身與觀眾的距離,更讓它悄然成為了國內互聯網電影話題深度討論第一平臺。“在這個電影為上的地方”,正如賈樟柯導演在知乎的專欄文章《戛納,我們為什么要來?》中所表達的:“我愿意在一個尊敬電影的地方失敗,也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成功。”
的確,像賈樟柯一樣真正熱愛電影的人,勢必需要一個直通內心的平臺。從這個角度講,知乎與戛納的確有著不少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