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5月20日報道 日前,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針對唐德影視提起不正當競爭訴訟,要求唐德影視立即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節目名稱,并賠償1.2億元經濟損失。燦星、唐德歷時多年的“好聲音之爭”中,長期隱藏在幕后的浙江衛視首次浮出水面,以官方背書燦星的方式,一出手就是一記殺招。
根據浙江衛視的官方聲明,《中國好聲音》系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旗下浙江衛視創意的電視欄目名稱,經浙江衛視逐級上報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管理部門并獲批準后,進行合法使用。
聲明稱,《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在浙江衛視開播以來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為了“中國電視欄目標桿,浙江省乃至全國的一張文化名片”。雖然“The Volice Of”引用了外國模式版權,但燦星制作對其進行了深度中國化改造 ,并從而使其徹底進入了中國大眾的生活,令“暑假全家看中國好聲音”一度成為無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種現象級綜藝,不僅是燦星制作實力的見證,是浙江衛視的收視保證,更給予了中國綜藝文化自信。
然而,這份中國綜藝的文化自信,卻被唐德與荷蘭Talpa公司之間的媾和打破了。 “好聲音”版權之爭緣起于荷蘭Talpa公司對于版權費的坐地起價:《中國好聲音》在中國獲得的巨大收入,使得Talpa公司向燦星公司收取的版權費從2012年的百萬元狂增到千萬元級別,更在2016年提出億元級別的天價。這種做法引起雙方糾紛后,唐德看到《the voice of......》先前帶來的爆炸性利潤,狂花5億天價從燦星制作手中奪過其版權——即使自己毫無綜藝制作實力。
燦星制作痛定思痛,決心走上原創路線打造《中國新歌聲》,這一行為不僅體現了對于中國司法權威的理性尊重,更體現了燦星、浙江衛視等事件相關者追求原創綜藝的決心。原創的《中國新歌聲》于2016年在浙江衛視播出并取得巨大成功,今年該節目第二季也將開播。
2010年我國的綜藝電視節目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引進外國版權成為這一時期的一種普遍操作模式。然而僅僅依靠模式引進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其背后的本土化改造才是成功的關鍵。
隨著市場經濟,尤其是文化事業的高速發展,我國相關立法部門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愈加重視。音樂產業是最好的例子,相關部門清點盜版歌曲、在線音樂市場規范而有序的背景下,大批原創獨立音樂制作人也得到了關注和成長。
我國的綜藝節目市場也正處在逐漸從引進國外模式到探索開發原創模式的轉型階段。這場轉型中的首要任務便是尊重原創、保護產權。面對版權問題的紛爭,浙江衛視以及節目制作方燦星不僅沒有退縮,反而順應原創的潮流,在原本就已經進行過深入本土化改造的基礎上開啟了更加徹底的探索原創節目之路。這一做法不僅得到一致好評,也再次獲得了商業成功。
過分的是,在此情況下,唐德依舊不依不饒,多次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官網等途徑,宣稱其享有《中國好聲音》電視欄目名稱的獨占權益,并籌備制作《中國好聲音》節目,同時發布片面不實信息混淆視聽,一副“我得不到也要把你的毀掉”的姿態,向中國綜藝市場上最響亮的一塊音樂牌子潑臟水。
中國綜藝最終走上原創之路,依靠的是打造好節目的匠心,而不是版權的無理爭奪、對競爭對手的一再潑臟水。唐德這場“無理爭三分”的作秀,顯示了其對于節目制作本身的興趣缺缺。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對于唐德的起訴,正是保衛中國綜藝市場招牌節目的斗爭,也是保護中國綜藝原創氛圍的大義之舉。得道多助,而失道者唐德將面臨法律最終的公平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