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兵
五一假期看了部電影,黃渤主演的《記憶大師》,影片質量通過電影結束后觀眾席響起的掌聲可見一斑,但走出影院之后怎么都覺得有點兒不對勁,現在想明白了,在看《記憶大師》的時候,居然忘記了黃渤的喜劇演員符號。
能讓觀眾忘掉演員的固有風格,對演員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葛優演《夜宴》,一開口說話觀眾就哄堂大笑,直到《羅曼蒂克消亡史》,觀眾才淡忘了葛大爺的喜劇演員定位。
黃渤也飽受喜劇演員定位之困。《泰囧》、《心花路放》、《瘋狂的石頭》等喜劇片,太讓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厚道的山東人黃渤也表示過不愿意拒絕別人帶給自己的壓力。喜劇演員在帶給觀眾歡笑的背后,往往是咽下自己的苦澀。
但這次通過《記憶大師》,黃渤終于可以大聲地宣告自己轉型成功了。他在片中飾演的人物名字叫江豐,是一名小說作家。在進行一項名為“記憶刪除”的手術之后,想要“恢復記憶”時,卻誤重載了一名殺人犯的記憶。
黃渤等于一人分飾兩角。一個角色是他的本我——作家江豐,另一個角色是誤闖進他大腦的殺人犯。在面對現實生活時,他是江豐,在閉上眼睛回憶時,他是“殺人犯”,這有夠分裂的。
但對于演員來說,要把這種分裂感掌控在一定的分寸之內。表演過度,一個肉體真的承載了兩個人的靈魂,未免會讓故事產生撕裂感,失去部分真實感。表演不到位,又沒法體現出沖突感和荒誕性。
電影最讓人感到吸引與刺激的畫面之一,就是黃渤在睡夢中或閉眼時進入殺人犯的回憶當中,黑白畫面適當地渲染了“殺人回憶”的恐怖與驚悚,游走于殺人回憶的黃渤,既要擔當導游的角色,帶領觀眾用第一視角親臨罪案現場,又要擔當偵探的角色,把破碎成碎片的記憶拼成一張完整的“殺人地圖”。
黃渤良好地為自己分配了任務。他即是故事劇情強有力的推動者,又是整個戲份中關于人性思考的承載者。戲中他飾演的角色因為與妻子產生了情感矛盾,所以當他進入殺人犯的殺人回憶的同時,也在進入自己逐漸變得冷漠無情的記憶。殺人犯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而黃渤飾演的江豐何嘗不是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愛情、葬送掉婚姻美好的那一部分。
在《記憶大師》中,黃渤不是小丑,不是搞怪者,也不是暖男……可以說,《記憶大師》啟用了黃渤自身特質中那些被自己都遺忘或者不重視的部分,黃渤需要用自己對人生與情感的深度體驗,來塑造故事中的人物,這對演員來說,是件相當過癮的事情,《記憶大師》不但幫助黃渤豐富了自己的表演層次,也有可能會助力黃渤走向飾演更復雜角色的戲路。
當然,《記憶大師》在演員層面不僅黃渤表現不錯,徐靜蕾、段奕宏、楊子姍等演員也都有著上乘的表演,但在脫胎換骨方面,確實是黃渤表面得更明顯些。
喜劇之路沒有終點,在期待黃渤仍然能夠奉獻喜劇角色的同時,作為喜愛他的影迷,要支持他由“記憶大師”轉向“表演大師”,能夠駕馭多種角色形象,直到無論飾演什么人物都能夠做到如魂附體,這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