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 www.yule.com.cn 在剛剛結束的第21屆釜山電影節上,兩部中國電影榮耀登頂,獲得釜山電影節唯一競賽單元最高獎“新浪潮”獎。其中一部便是由秦海燕編劇、臧啟武執導的《捐贈者》(又名:父親最后的選擇),評審團對這部電影給出的評語是“通過對人性和犧牲所進行的節制而熱烈的刻畫,詮釋出人類最根本的情感。扎實的劇本和演員出色表演,和命運抗爭卻只能認輸的結局觸動人心。”同時Hollywood Reporter也認為影片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劇本的創作。
編劇秦海燕,被大家知曉,還是因為那部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分手合約》,同時她還是《七月與安生》、《誰的青春不迷茫》等電影的策劃。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身為八零后的她,已經堅持創作了十二年,不僅涉獵商業片中的多種類型,也在文藝片的創作上有自己的追求。談到這一點,她說,“不會給自己在創作上設限,因為不斷學習、挑戰未知,才是樂趣所在。”
寫光折射后的影子,但要相信光
《捐贈者》的故事起承轉合、直指人心。Hollywood Reporter點評,“值得稱贊的是,編劇極力避免把里面的壞人寫成讓人徹底厭惡的壞蛋,給予影片中每個角色如此合理的理由。”這正是秦海燕在創作這個劇本時所下的功夫,“人物的立體化,不是非黑即白”。片子里的主要人物,背后的動因都是愛,但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又是不可調和的。
電影完全體現了秦海燕在創作上所追求的堅持及創作態度,“我始終認為不要對人性抱有一種世故的絕望,要像手術刀般銳利,但不要用黑暗的眼睛看黑暗,要對人性有慈悲,寫光折射后的影子,但要相信光。”她也特別感謝臧啟武導演對她的信任和劇本的尊重。
電影是初心 十二年未間斷
可能和很多半路改行的編劇從業人員不同,秦海燕早早就確定了電影就是她想要做的事,從來沒有糾結過,即使這份癡迷曾讓她鬧出過不少小插曲。高中時期的秦海燕就讀于北京四中,在這個一半人都上清華北大的學霸高中,秦海燕選擇學電影的確是劍走偏鋒。高中就住校的她,周末經常去學校旁邊的一個很老的電影院看片兒,那時候電影院循環放一個片子中間也不清場,她經常一看就是三四遍,有時看入魔了,出電影院都會迷路,完全投入到另一個次元里。四中的氛圍像大學,有選修課,她就選了電影,寫了影評,年級主任很欣賞她的才華,把她的影評印給了全年級看。幸運的是,那一年的北大開設了影視編導專業,秦海燕沒有任何猶豫就報名了。
在北大學習的那幾年,是秦海燕人生的轉折點。作為北大第一屆的影視編導專業的學生,可能專業上能夠吸收的知識有限,但優勢是北大這個優渥的土壤,有著種類繁多的選修課、講座和活動,讓精力旺盛、求知欲強烈的秦海燕興奮不已。“但還是不滿足,后來在社團活動里找到了存在感和給養。當了電影協會的會長,組織放映的都是獨立電影,還有些實驗電影。”就是在學校的電影放映上,秦海燕開始了職業生涯的第一次嘗試。“一次放章明導演的回顧影片就認識了他,他看了我寫的一些東西,還有上學時拍的短片,認為我可以做編劇,讓我參與他的電影創作,于是就寫了《結果》。”秦海燕坦言,那時候年紀小,創作上沒有條條框框,也沒有章法,完全是初生牛犢,寫的東西也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最終電影成片之后去了全世界很多的影展,而秦海燕也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編劇之路。
寫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藝術片之后,(《她們的名字叫紅》等),秦海燕深深感覺到自己還想挑戰更多未知領域,繼續學習,磨練技藝,“那個時候自己寫了幾個類型片的本子,警匪的,懸疑的,之后就遇到了《分手合約》。”
因緣際會,秦海燕接到了《分手合約》的劇本寫作,制片方的信任、與導演溝通過程的合拍都迅速推動了事情的進展。而《分手合約》最后在商業化上所取得的成功,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她。“現在有很多翻拍片,國際合作找到我,都希望接地氣,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植入落地的細節、橋段的事,根本上是要有中國觀眾、年輕觀眾能夠接受的情感和人物邏輯,讓大家能夠產生共鳴的一個情感支撐點。”
秦海燕從2004年開始做編劇,到現在整整十二年,每年保持三部以上的產量。這其中有文藝片、有類型片,有拍出來的,有沒拍的,也有要拍黃掉的。秦海燕開玩笑的說:“凡是信任我的創作的,片子都最終拍出來了,凡是對本子改的不多的,最后片子出來的效果都會很好。”
創作與生活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一部電影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條件的支持,《分手合約》在商業部分的成功給秦海燕帶來的不僅是知名度,還有源源不斷的邀約。 “現在回望這個電影,塵埃落定后,讓我欣慰的、還能認可自己的是兩件事。其一,寫一個劇本,編劇是有價值取向的,這個電影本質上的價值取向,是剝去那些浮躁的成功學的外殼,肯定真切、樸素的感情。其二,承認人生路上的不可得,學會如何面對分離,是必修的人生功課。”
寫劇本的過程本身,是一件非常孤獨的事情,要向內不斷要求,還要應付來自外界的各種各樣的質疑和波折,練就堅強的心臟。秦海燕戲稱自己能堅持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心大。所幸的是,她也總能遇到創作上的良師益友。“暗夜行舟,最可貴的是,有人愿意在路邊拿出探照燈,為你打量一段航路。”
寧浩導演的一句“干什么都不能有乙方心態,都要自己跟自己較勁。”,曾讓片約不斷的秦海燕沉下心來反思自己,在劇作的道路上怎樣才能做到更好?寧浩還提點她把商業片的劇作規律融化成自己的一套語匯。而后和易智言導演合作的過程也讓她對劇作有了更深的感悟。“他熟悉套路,又超越套路,而且讓人動容的是他的東西特別的中國,根治于中國文化,一些根上的東西,找到文化上的尊嚴。”
秦海燕坦言自己不是走捷徑的人,“認準了一個事情,就一直做下去,不會撤退。我也不崇拜靈感,我的工作方式很規律,每天早晨坐到電腦前,寫夠幾個小時,在寫作的過程中,你的手是你的,也不是你的,有些東西自然就會經由你,流淌出來。”做編劇這行,需要天分,但也是匠人的技藝,“但對我自己我還是沒有滿意,我還是追求練內功,繼續提高。另一方面,也因為我看重的不是一個片子有多成功,票房多少,有沒有得獎,反而是創作本身的愉悅,這種愉悅是生命中的高峰體驗。”
秦海燕工作之外還要照顧家庭和小孩,廚藝出眾。但即便如此她也從來沒有讓自己停下來。“時刻提醒自己即使是在一個流行的機制里,也不要忘卻自己的個性,不管寫什么,都要有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觀點。創作是不存在絕對的自由的,自由都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升級打怪,一點點贏得的。”
秦海燕認為生命的旅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所以創作也好,生活也罷,都是終生成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