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及自由意志女性主義
個人及自由意志女性主義(Personal and libertarian feminist):是自由意志女性主義(libertarian feminism)或個人女性主義(individualist feminism)的它稱。自由意志論的女權主義者是美國光榮的個人主義傳統一部分。與過去相反的是,部分人認為,第一個女權活動家不是社會主義者,她們是個人主義者和自由意志論者。
女權主義有不同的分支,自由意志論的女權主義者最重要的是對權威的區分猜疑。公立的機構長期無動于衷的無視生存雙方不公的法律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寫在紙上的權利是沒有法律保障的,如何依靠保護婦女免受偏見和擔保歧視的違約。
個人女性主義是女權主義理論中一個理論,它基于兩個重要原理:法律容許的自我所有權和平等待遇。個人女性主義認為,女性有權追求獨立個性和私有財產。
公平和性別女性主義
公平和性別女性主義(Equity and gender feminism):是公平女性主義(Equity Feminism)或性別女性主義(Gender feminism)的它稱。她們認為,人們的社會本初是美好的,因為父權制,“性/社會性別制度”,其中雄性霸占主導地位的性別工程,以導致女性意識形態的畏縮和順從。許多女權主義理論家和研究者已經處理了外界的批評,在“女權主義公平”的基礎上,公平對待每個人的信念。
注重公平的女權主義者尋求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法律權利,而注重性別的女權主義者設法消除基于性別不平等的歷史。
大眾文化女性主義
大眾文化女性主義(Pop-feminism):又譯大眾女性主義。“大眾文化”和“女性主義”都是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的新名詞。在這個以菲勒斯(Phallus) 為中心的男權社會中,將女性主義和大眾文化這兩者結合起來是十分困難的。當前的大眾文化研究界存在著共同的缺陷:所有的理論和分析都建立在男性經驗、父權結構和男性化的分析框架上,女性被動地融入這些理論,自愿或被迫喪失了女性經驗。她們將女性主義視角與普遍意義上的大眾文化理論結合起來,并嘗試構建一種以大眾文化為經、女性主義為緯的理論框架,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去分析當代大眾文化產品中的女性形象,從而揭示出男權社會以文化為手段對廣大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商業化利用。
跨性別女性主義
跨性別女性主義(Transfeminism):也譯為變性女性主義。它也開放給其他同性戀者,兩性人,變性男人,非變性女人,非變性男子和其它對跨性別女性的同情者,并考慮他們與跨性別女性聯盟,為自己的本質解放。 跨性別女性主義也被更一般地定義為“一種女權主義反式的政治通知方法”。
盡管是相對較晚出現的一個術語,跨性別女性主義早已以各種性質在早期的第二次浪潮中出現。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所有的女性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想法已經通過本質,女同性戀,和工人階級的婦女,包括變性人受到嚴格審查。許多變性和非變性人也質疑性別是什么意思,并挑戰性別角色作為一個生物學事實。跨性別女性主義堅持她們的獨特經歷被認為是女權主義領域的一部分。
網絡女性主義
網絡女性主義 (Cyberfeminism):女性主義者對互聯網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最初是從女權主義的立場上,認為互聯網會為女性帶來虛擬增權(virtual empowerment),有人因此提出網絡女權主義(cyber feminism)的概念,認為網絡可以成為反抗父權體制壓迫的工具。
網絡女性主義是以網絡為載體,通過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網絡文化傳播平臺,為人們打破地域、種族、文化的藩籬,重新定位一種區別于傳統價值觀念的新女性主義形式。從本質上說,網絡女性主義根源于法國的第三次女性主義浪潮和后結構主義,借哈拉維電子人理論把女性與電腦及網絡的密切關系提升到意識形態層面,同時開展了波瀾壯闊的虛擬與現實實踐。
絲絨女性主義
絲絨女性主義(Fluffy feminism):恢復“女權主義的刻板印象”。當人們進入21世紀,許多人認為女權主義不再是必要的、甚至已經“走得太遠”。
21世紀的女性和男性都在脫離女權主義。女權主義不再是一個新概念,已成為過時的、不時髦的。反對女權主義的趨勢也導致了“新青年”概念的產生。而導致了厭女癥的倒灌,同時同工同酬和平等權利的概念開始遭到反對。女權主義的第三條路是必要的,這第三條路要讓女權主義和他們的父母以及關系網沒有關聯,如果僅讓女權主義“新潮”了,那就能獲得流失的群眾的再次支持。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lesbian feminism)又稱性別分離主義(lesbian separationism)。在男權社會,女同性戀因“女性”和“同性戀”而被雙重邊緣化,無論在異性戀社會還是在同性戀世界中,女同性戀都面臨邊緣化的問題。由于女同性戀的身份使其對“異性戀霸權陣營”及“男性特權陣營”的徹底反擊,因而被認為是女權主義的最核心力量。
女同性戀女權主義的催生之一直接源自lgbt與性別的摩擦當中:隨著女同性戀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gay”和“lesbian”的使用變得普遍。女同性戀組織比利提斯的女兒(英語:Daughters of Bilitis)在1970年代提出了女同性戀社群應該更注重哪個方向的爭議——應該更關注于女權運動還是同性戀權益。女同性戀女權主義者認為性別平等應優先考量,認為性別分工和男女氣質被這個群體認為是父權的象征,不參與當時在酒吧流行的性別角色游戲,也回避男同性戀沙文主義;一些女同性戀的女權主義者不愿意和男同性戀者一起工作,以批判該群體“男同性戀沙文主義”為由進行分道揚鑣。
文化女性主義
文化女性主義(Cultural feminism)是新女權運動在文學和批評領域深入發展的產物。它從文化表達,主張弘揚那些被貶低的女性價值,重新開拓女性的價值空間,重估女性對人類技術發展的貢獻。
文化女性主義主張通過重新評估與女性有關的價值,開創女性獨立的精神空間,弘揚女性精神。它主張復興和培育女性被壓抑的經驗、價值和品質,在不推翻男權制的基礎上超越男權制。文化女性主義進而肯定女性的本質。她們認為,即使男女兩性差別的生理基礎真的被鏟除了,還是不能保證女性就一定能夠獲得解放。因此,她們不再主張鏟除兩性的生理差別,而是去贊美女性的特征,呼吁整個社會和男性重新評價和接受女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