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電視媒體的霸主地位被高滲透率的互聯網慢慢撬開,直到現在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地位已經平分秋色,用戶對媒介的使用偏好、對內容的需求變化更是讓電視媒體在內容的生產、包裝、分銷、營銷等方面費盡心機,但因媒體屬性的本質不同,網絡媒體在以上方面都有著更多的可能性,這也直接導致了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地位轉換,以及雙方合作機會的增加。
我印象中,早在2014年1月份就出現了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合作:貴州衛視在騰訊新聞APP上的廣告投放。但這種合作模式僅僅是以跨平臺的內容營銷為主,在內容生產方面的合作非常少。
之后就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了、跑男等綜藝節目,雖說還是電視媒體生產的內容,但在播放量上網絡媒體一度與電視媒體齊平甚至領先,同時,網絡媒體為了提升自身平臺價值也在“獨播權”上加大力度,甚至不斷制作出高水準的內容。顛覆,正在發生。
生產內容專業性被重新定義
大家可能忘了,在視頻行業興起之時,快播、6房間等都是曾經PC端的霸主。而互聯網的興起讓如今的媒體行業已經成為了關注度極高的兵家必爭之地,和其他互聯網細分市場一樣幾乎都被BAT涉足,競爭模式上除了龐大的資金支撐外,企業內部機制、人才匹配、以及對市場的敏銳度都成為了立足行業之本,加上互聯網企業天生具備的“狼性”特征,網絡媒體迅速成為優質視頻內容生產的主力軍之一。
最近很火的一檔自制劇《我們15個》就顛覆了“真人秀”的含義。我印象中,“直播”兩字最多運用的地方就是體育賽事,而《我們15個》卻是連續8760小時的不間斷直播,再加上節目內容的獨特性及對人性的考究,用戶和廣告主在其中看見了內容和營銷層面的無限延展。
有人說這檔節目的本質其實是“山寨”(原版是荷蘭制作的),但我認為這在中國卻是大膽的嘗試創新,騰訊為了規避創新帶來的高風險,此舉也算是合情合理,至少從欄目的口碑上看是非常成功的,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此次內容覆蓋的渠道上除了網絡外,還有像東方衛視這樣的電視媒體,網絡自產并反哺電視媒體的模式已經開始形成。同樣成功的還有單季投資超6000萬的網絡劇《盜墓筆記》,這種完全由網絡公司制作的熱劇由愛奇藝網絡獨播,只不過由于題材敏感度問題,目前還沒有電視臺參與播放。
可以看出,無論是娛樂綜藝、真人秀、影視劇,網絡媒體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生長。盡管如此,傳統媒體依然有著網媒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優勢,這一點可以從網媒的內容維度看出來,哪些是可以自產的?而哪些是只能去購買的?
自產內容的上限被不斷突破
像愛奇藝、騰訊、搜狐這樣的媒體從來就不缺錢,缺的只是傳統媒體生產內容的經驗、渠道資源的完善以及在專業度上的把控。
所以在當前的行業中,花錢就能辦到的事情已經不值一提了。就好像NBA的獨播權為何從新浪轉移到了騰訊?人們不會談及鵝廠多壕,談論的是內容合作背后,雙方利益的平衡交換。
因為騰訊無法自造NBA,所以購買NBA5年的獨播權可以說是體育賽事內容的最高境界了,通過內容購買再加工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獨家,網絡媒體都在用不同方式形成真正的差異化。
而最難打造的差異化其實就是最具專業性的內容,和NBA一樣,騰訊今年4月購買了國家地理紀錄片的獨家內容,這種專業性極高的內容幾乎不可能自產。所以,盡管國家地理紀錄片對應的都是高端用戶群,但在用戶規模上明顯要遜于娛樂綜藝的火爆程度,這也給網絡媒體的內容引進制造了無形的壓力。
或者說,媒體內容的成功一半因素都跟所選的“主題”有關,加上互聯網呈現出的碎片化閱讀方式、趣味化閱讀習慣與紀錄片嚴肅的調性完全不符,紀錄片也成為了各大媒體都躲避的雷區。
而就是基于這樣的環境,騰訊已經悄然的展開了一場紀錄片實驗,為什么說是實驗?因為從目前來看,騰訊所選主題——“抗戰70周年”不僅是媒體連用戶都不太關注,而且歷史內容相當枯燥,如何用互聯網的方式將枯燥的內容喜聞樂見的制作出來?
網媒特性能更好的貫徹抗戰題材
今年是抗戰年,但讓人有感知的卻只有抗戰神劇,直到5月8日我國三軍儀仗隊出現在莫斯科進行閱兵彩排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抗戰年并不是簡單的“紀念日”而已。
這組彩排視頻傳播性極強,因為沒有任何媒體跟進報道,這種平民視頻不脛而走,三軍儀仗隊與其他隊伍的強烈反差讓我對抗戰后續事件充滿了期待。
讓我沒想到的是,第二天的紅場閱兵儀式只有騰訊在做直播,連央視都沒有報道,再之后就看見了騰訊制作的抗戰專題,內容雖然豐富但大多還是一些基本玩法。不過在抗戰紀錄片的制作方面,騰訊的做法已經接近于電視媒體,甚至有所突破。
歷史總是充滿了枯燥和遐想,無論是文字、圖片都很難讓用戶用心去感受歷史,所以《丈量》這部60集的紀錄片就是為了改變傳統抗戰內容而誕生的——38000公里、6個國家,騰訊邀請了張涵予、張靜初、鄔君梅等參演過多部抗戰題材影視劇的大牌明星重走二戰之路,與網民一起體驗榮光記憶,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播放是由騰訊和重慶衛視聯合播出,這也是繼東方衛視后騰訊自產內容反哺電視臺的第二次案例。
圖注:《丈量》紀錄片歐洲線拍攝劇照
可以看出,騰訊這次是下了血本的,全片除了親臨歐洲、美日等二戰戰場,還將國內數十個抗日主要戰場一一重訪,甚至在盧浮宮內進行了包場拍攝。其實,經過多年的積累,抗戰的資料并不稀缺,但《丈量》的拍攝手法是希望將抗戰內容再次平民化、趣味化,像張靜初就是接受了編導的神秘信封和任務,有點像綜藝+歷史的感覺,看似簡單卻并非一日之功;另一檔欄目《卓絕》則用動畫的方式呈現二戰的經典戰役,以上內容的目的就是讓網民切身感受抗戰歷史對個體的意義,而不是像日常新聞那樣簡單看看。這里凸顯的媒體責任我是深有感觸的。
而從技術角度來看,無論是全民狂歡的世界杯、冬奧會還是我們15個里7*24小時的直播形式,騰訊的內容制作技術都趨于成熟,更需要完善的則是移動互聯網與抗戰內容的匹配程度,比如像《我的英雄我的城》、《一鍵尋找身邊的老兵》等這樣的大型互動H5如何將歷史真相和趣味玩法進行更好的結合。
抗戰已經過去數十年,歷史一直在被我們緬懷,各種日子一直在被紀念。而如今,紀念抗戰70周年的真正意義又有多少人能體會?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電視媒體,重現歷史的意義不是因為紀念日而紀念,回想我們平時對抗戰內容的反饋,不是去媒體平臺點個贊、點個蠟燭就是寫下一句富有愛國情懷或者手撕鬼子的大空話。要知道,媒體的責任僅僅是引導網民而已,歷史能讓人看清事件的脈絡,若真的想要國強那現在就從自己的抗戰歷史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