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于是原本處于輿論邊緣地位的民族文化也借著微電影這艘精致卻有力的小船沖進了互聯網信息的海洋。古老的民族文化遇到創新的微電影,碰撞出來的火花讓世界驚艷。我們相信,微電影有這樣的威力,能夠掃開歷史的煙塵,讓民族文化呈現出其原本的絢爛模樣。
文化,若是沒有傳承,就會徹底喪失生命力。所謂傳承者,年輕的一代層層接過文化的接力棒。目前來講,互聯網是年輕一代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文化,要實現傳承必須要通過互聯網的渠道,這是世界公認的模式。
尤其是對于民族文化來說,由于社會和歷史的因素,少數民族年輕的一代人不斷離開他們的原生家園進入都市,也就遠離了文化的原生環境,文化傳承的現狀更加讓人擔憂。唯有互聯網能夠突破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在網上再造一片民族文化原生土壤。
微電影是要達到這一目的的不二之選。它的進入門檻低,能夠吸引更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參與互動。聲畫結合的模式能夠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全方位傳播,傳播效果更好更有效。而且微電影本身處在成長階段,很多有誠意的創作者集合在這個行業里,能夠更好的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導演秦川和他的團隊,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事業中來,發揮微電影的威力,全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到目前為止,在這個主旨的統領之下,拍攝了大量的反應云南民族文化的微電影,例如《他留人》、《致拉祜人的一封信》、《鮮花天堂》、《黃衣愛》、《沙溪軼事》、《獨龍夢》等。
這些微電影基本每一部都反映了一個或者幾個鮮為人知但是卻很能反映一個少數民族性格的文化元素或者文化事實。
《致拉祜人的一封信》打破了人們從歌曲《快樂拉祜》中獲得的拉祜族人的印象,著重展示這個民族對于同胞的情感和對遷徙的態度。《鮮花天堂》是昆明的城市形象宣傳片,著眼點放在了昆明的彝族歷史上,看似劍走偏鋒,卻是正中核心。昆明,歷史上一度時期就是彝族的稱謂。《黃衣愛》也是佤族文化的微電影,是黃衣佤族,重點在于黃衣佤族奇特卻引人深思的婚戀習俗;與其為同一個系列的《白衣情》反應的是臨滄傣族獨特的手工造紙技藝和蝴蝶舞……
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事實鮮為人知卻格外有代表性。拉祜族這個民族的樂觀與歷史滄桑感同時刻在骨子里。昆明這座城市的歷史景點和文化建筑都帶有濃郁的彝族特色。黃衣佤族對愛情的忠貞,傣族人民對于大自然的熱愛與信仰都體現在這些微電影里。
這些元素原本都扎根在少數民族的原生土地上。原來也有相關的文字記錄以及圖片記錄等,但是都沒有大面積的廣為流傳。一方面是原來的記載大多集中在學術研究資料上,另一方面也是靜態的文字和圖片相對乏味,不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這批微電影,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同時對其進行展示,并采用創新的手法讓觀眾的觀賞興趣大大提高。影視藝術,是講故事,哪怕是紀錄片。他們把一個個文化元素鑲嵌在故事里,用情感去包裹它們,挖掘出它們真的能打動觀眾的魅力,更符合年輕一代人的審美情趣,也更加符合互聯網的傳播模式。
通過這種方式,微電影在互聯網上創造出了一塊民族文化土壤,而且這塊土壤非常接近現實中的原生土壤。對于少數民族年輕的一代人來說,他們能在自己的熟悉的傳媒介質上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而且同時也能兼顧自己需要在外討生活的現實。
文化不同,情感卻是相同的,故事是可以共通的。而且,通過這些文化元素挖掘出來的文化精神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致拉祜人的一封信》呼喚親情的回歸,呼喚同胞有愛、呼喚民族團結。《鮮花天堂》強調城市的個性和精神。《黃衣愛》重新昭示愛情和婚姻的真諦以及夫妻相處之道……
這些東西在現實中找到了情感結合點,也讓非少數民族的觀眾更容易接受這些文化。互聯網對時空局限的打破同時惠及二者,實現文化信息共享。這也是互聯網被發明的初衷和一直以來的信仰。
可以說,微電影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展示最大限度的拓展了民族文化的傳播范圍。這就是互聯網時代,微電影在弘揚少數民族文化方面的威力,它實現了對少數民族文化最好最有效的傳播。網友們對這些微電影的評價就是最有力的印證。《鮮花天堂》下人們為了那個彝族少女心疼著迷;《黃衣愛》的評價欄下,人們寫下的一個個感動,都是他們對于以微電影弘揚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