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有知識范疇內是很難說清《我們15個》的,因為它是世界電視史(姑且還叫電視史)上從未有過的實驗。
在東方衛視播出首期精編版之后的今天凌晨0:00,有超過100萬人(1042137人)通過視頻網站或移動端在線圍觀這15個平頂拓荒者的動向。此時我們隱隱感覺到了一點什么,但又很難勾勒出對這個巨型“生物”的完整印象——它的內在生長性的確給人以一種活體的感覺。
“實驗”這個詞很誠懇,這是騰訊視頻對這個節目的定義。這就是一場堪稱魔幻和夢幻的實驗,無論對于電視言語、泛傳播模式還是對于社會意義而言都是如此。
1個制作體系的實驗
騰訊視頻在這個項目上所需要的勇氣和投入,是很多平臺不敢想象的。“幾乎是重新開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基建負責人告訴前去探班的“廣電獨家”記者。而在制作探索上,騰訊視頻也正在走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搭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宏大而精密的制作體系。
《我們15個》投資過億,算是夢幻級了。但大投資在如今拼豪華的電視綜藝界并不出奇,請幾個一線明星就幾千萬上億了。騰訊視頻的獨特就在于:這些錢沒有一分花在請明星上,全部用在了電視系統的搭建和制作上。
《我們15個》由騰訊視頻投資制作,節目模式是與荷蘭Talpa聯合研發,制作由騰訊視頻進行整合,外方提供技術和制作上的指導,東方衛視是這檔節目的電視播出平臺同時也參與了節目制作,電視版的后期剪輯由SMG幻唯團隊來完成。
“目前2億元基本上已經花完了。”騰訊視頻綜藝部總經理兼騰訊視頻總制片人馬延琨告訴“廣電獨家”,這檔節目前期的主要困難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基建,一是技術統籌。制作上的費用沒有辦法省,在她看來,作為一檔全年24小時播出的節目,折算下來這樣的投入并不算大。
《我們15個》操盤手、騰訊視頻綜藝部總經理兼騰訊視頻總制片人馬延琨
1.基建挑戰
從去年11月底選中目前的拍攝基地、12月份開工,這檔節目光基建就用了將近7個月的時間。遠離城市的選址、24小時全景式隱蔽拍攝,對基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2萬平米的生活場景全是重新建設。通往平頂之上的道路崎嶇陡峭,全部人員和物資靠幾輛越野吉普車往來運送,廢舊工廠、牛棚雞籠、活動區域都靠這種非工業化式的方式建造而來,“僅將木板做舊的氣罐就運送了好長時間。”
拍攝基地中共設置了120個攝像機,以及兩臺360度攝像機,同時共80路麥克風進行收聲,全方位對15個人的生活、舉動進行記錄與呈現。
南方多雨潮濕的天氣為這個項目帶來了不小挑戰。據馬延琨介紹,之所以選定現在的拍攝基地,主要是覺得“比較漂亮”,符合對拍攝場地的想象,但后來發現氣候問題比想象中困難要大。潮濕多雨多霧,讓遍布基地的攝像機鏡頭很容易被打濕。
“無數的光纖和電纜埋在地底,一旦一處出現問題,就要重新挖出來進行調整。”基建負責人介紹,這些攝像機和麥克風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防霧和防雨成為了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我們15個》的制作基地依然保密,網友正在展開人肉搜索
2.技術體系搭建
《我們15個》的制作鮮明地體現了騰訊這家“技術控”企業的特點,這與傳統電視偏向于手工作坊制作有著巨大的差異。
《我們15個》的生產流程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24小時直播的切換和影像收集的問題,一個是從24小時的內容中迅速整合出30分鐘的電視版在當天播出。這是在世界電視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出現過的大工程。
在技術統籌和制作流程上,采取的是前所未有的流程式作業的方式。節目制作團隊中的所有工種從功能上來講幾乎都是全新的:導播不僅要導畫面,還要導聲音,而攝像必須要具備編劇思維……
節目從前期到后期總共100多人,“這是一檔‘強模式’節目,集體的力量非常重要,沒有嚴密的流程根本沒有辦法做到。”馬延琨說。
在與Talpa進行聯合研發的過程中,外方除了提供技術上的指導之外,流程管理也是雙方共同研發的一個重點所在。
2 個 平行世界的實驗
“技術是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體驗,而不是為了炫技。”在馬延琨看來,所有一切技術手段都是為了保證“伴隨式”的真實呈現。
“伴隨式觀看+代入式體驗”——這是這檔24小時不間斷直播的節目給自己的定位。
1.“伴隨式收看”源于真實
作為一檔純素人24小時直播的節目,真實性和伴隨性成為其主要特征所在。直播的魅力主要來源于兩點,一是不可預知的真實,二是為觀眾創造一種共時性的場景,即我與你同在的體驗。節目沒有規則、沒有任務,因此這兩點體驗非常重要。而網絡碎片化的收視習慣,也為伴隨性收看提供了基礎。真實的伴隨、讓用戶深度卷入是《我們15個》的理想狀態。
電視是從電影變型而來的,電影的“沉浸式體驗”到了電視雖然有所減弱,但也要求觀看者要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精神,這是由于電視節目還是高濃縮和強情節的形態。而《我們15個》是一個沒有劇本的在線記錄產品,人們閑下來時過去看兩眼,或許看到這些人在鋸木頭、種地,或許只是去聽聽蛙鳴鳥叫、看奶牛吃草……這種無設計的動態推動構成了節目最大的魅力。
奶牛也成為節目的一個角色,節目組發起了“解救奶牛大作戰”
時間真實 ,與觀看者的時間同步;人物真實 ,都是我們身邊可見的人物;事件真實 ,無設計、無剪輯原生態呈現,未來是未知的——《我們15個》打開了一個平行世界,打通了一個現代人可以稍微逃離的通道。
2.“代入式體驗”源于互動
觀看者成為平頂上的第16個居民,每一個人在觀看的過程中都能夠進入其中找到自己,對自我進行審視和觀照——這是《我們15個》想要達到的理想狀態,制作方相信,這是吸引觀眾的最本質內核。
互動不一定要發彈幕、評論以及虛擬線上送花,觀看者內心產生了情感傾向就是有了互動。這種互動有個心理學名詞——“投射”。
從《我們15個》宣布選手招募以來,總共有超過10萬人報名,也就是說,目前出現在節目中的這15個是經過十萬分之一的篩選后的搭配組合。15個人代表了不同的年輕、性格、階層、地域、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典型性是選人的標準所在,即他們每一個人能夠代表社會上真實存在的某一類人,從而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和共鳴度。“平頂之上”也因此有了“社會模型”的即視感。
從目前所呈現的狀態來看,15個人的性格都已經展現出來,網友已經對這些人投射了好惡與情感,并起了外號:“辣媽”“汐哥”“鬼哥”“蘑菇頭”“哈佛女”“易大師”“胖虎”“肌肉男”“華仔”“希女神”“黑妹”“輝哥”“嗲聲妹”“半半”“譚阿姨”。
15個人是觀看者產生投射的對象,“選對人”是關鍵之中的關鍵
生活實驗類節目是《我們15個》的定位,15個人遠離原本的生活,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建立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家園,這15個人在各自的生活中都有著自己的標簽和故事,或如意或不滿,對于生活他們有著自己的理解,而來到平頂之上,一無所有重新開始,他們過往的印記必定影響對新生活的建設,他們的現實生活也必然被平頂的經歷所改變。
在馬延琨看來,他們參加節目的動機是節目選擇他們的重要標準,即是否對生活方式有一個重新的定義或者自己的倡議。
這15個人并非固定不變,亦有淘汰機制,而這個淘汰機制并非是因為誰是誰非,而是基于共同建設的目標:
每月第四周為淘汰周。每月第三周官網公布3名新居民候選人,開放投票通道,由通行證用戶從中選出2名候選人。
每月第四周周一,15個居民以每人3票的權利選出3名居民進入淘汰危險區。同時,2名候選人進入平頂,與15位居民相處5天。
到第四周的周五晚上,由15個原居民在2個候選人中選出1個新居民留下,余下的離開;24小時后,即第四周周六,由這個新居民決定3名危險區的原居民誰被淘汰。
最終,每月進入1位新居民,淘汰1位原居民。
這種機制是因為一個社區需要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才能創造新的價值,才能為共同建設這個目標奠定基礎。這種機制也帶來了懸念和強參與感,為未來的盈利創造了空間。
3個終端產品的實驗
《我們15個》的播出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號稱“梯級播出”——
1.電腦PC端 :用戶目前可以通過《我們15個》官網24小時無死角觀看全程直播。
2.移動端 :“騰訊視頻”客戶端中可以觀看直播、花絮和精華版;“我們15個”客戶端中可以任意看4路鏡頭+2個360度全景鏡頭。
3.電視端 :周一至周五每天的深夜零點,東方衛視都會播出半小時的當天精編版本。這30分鐘由SMG幻唯團隊進行剪輯,是更電視化的呈現方式。
網臺互動并非新鮮手法,但觸及這樣的合作深度還是前所未有的。
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認為,這檔節目完全符合東方衛視選擇節目的標準,它像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橫截面,同時類別領先、模式有力,因此在當初一拍即合,決定播出電視版,目前放在深夜零點播出,不排除后續進行時段調整的可能性,進入黃金檔也是有可能的。
馬延琨介紹,當初這檔節目因為其日播和全年播出的方式所限,并沒有計劃一定要在電視平臺上播出。如今的網絡版和電視版的區別絕對不會體現在尺度上,電視播出版本與網絡版本的尺度一致,團隊的核心理念就是“不靠尺度,靠溫度”。
這幾種方式雖然還是延續了“播出”這個說法,但這幾個終端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不同的產品,分別呼應不同收視人群的心理特征,未來它們也將形成各自的盈利模式。
東方衛視播出的日播節目是一個紀錄片形態的電視產品;而在另外兩端尤其是移動端上,騰訊的社交基因和游戲基因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騰訊視頻”中主要是“直播節目+彈幕”的形態,打開或者關上彈幕,讓節目呈現出“安靜”和“熱鬧”兩種氣質,宛若2個不同的節目。
“我們15個”專屬APP客戶端則由于有“用戶主控畫面切換”“加油瓶”“投票”等功能,讓人油然生起玩網絡游戲的感覺。用戶在這里不僅遙控鏡頭、切換畫面,還可以點評、吐槽甚至影響節目進程:如選出自己喜愛的選手,以及在每個月新進駐居民的選擇中發揮影響力。
這一切達到了制作方所預想的狀態,即網民的深度互動、代入和參與,讓用戶成為平頂的第16個居民。
進行多元化的探索是騰訊視頻在自制內容選擇上的一個重要目標,馬延琨告訴記者,這是當初之所以選擇這檔節目的一個重要原因,無論從內容形態還是制作播出都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和嘗試。
“15個人,是構成一個社區的最少人數,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建設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雖然這個挑戰和嘗試的過程可能會不盡如人意,但他們重新建構的過程將被觀眾所審視,甚至直接代入與參與,這正是這檔節目所要傳達和建造的。”馬延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