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是一條小魚的時候,生活在魚缸里就覺得世界很寬廣。但等你長成鯨魚的時候,那就要生活在海洋里面。”回顧自己作為音樂人的職業生涯,李健已經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每個階段,即便曾經懷疑過自己能否靠音樂生存下去。
駕馭不了海中暗流、經受不住大風大浪的小魚當然是待在魚缸里面更安全。同樣的,沒有一條能夠在小魚缸里自在游動的鯨魚。記者在專訪李健的過程中發現,也許,正是因為李健身上那種“堅持做自己”的泰然處之和堅定清醒,讓他和他的歌一樣打動歌迷。
“走紅?因為遇到一個更高欣賞水平的時代”
在沒有成為“很紅”的大眾歌手之前,李健在自己的一盤專輯介紹里說道,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告別了原來的組合。那時,這張唱片還是一片空白,甚至連它的輪廓也想象不出,我曾一度陷入了迷惘。然而,就像每一個節日的自動來臨,幸運的我總是與這些音符不期而遇。不過,在這孤獨之旅中伴隨我的除了那些短暫的欣喜之外,更多的是迷失的焦慮和尋找的不安。
就是在這張專輯里,收錄了在2010年春晚被復出的王菲選唱的《傳奇》。這首曾經在“孤獨之旅”中寫作的歌,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創作型歌手李健的存在,盡管他認為《傳奇》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在參加了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之后,備受期待的李健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大眾歌手,他的出場費直線上升,他有了更多拒絕“無謂邀請”的底氣。
對于自己的走紅,李健覺得是因為自己“運氣還不錯”。“今天人們的欣賞口味多樣化了,對音樂的理解也改變了,大眾文化和文藝沒有太嚴格的差別。人們不僅關注嗓音的競技,更多的是欣賞情感,這種情感不一定是猛烈的、高高在上的,而是更瑣碎的、更靠近身邊的、更細膩的,這是一個欣賞水平的境界。”李健說。
李健還認為,大陸的歌迷不再單單喜愛港臺、韓日歌手,越來越多的大陸歌手擁有自己的忠實粉絲,同樣說明大陸的音樂圈的商業化也在規范和成熟。
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觀眾第一次聽到了李健是如何詮釋別人的音樂作品的,也了解到了李健的多面,比如,他的健身理念、閱讀興趣、甚至他擅長講冷笑話的能力。
“通常人們會認為一個原創歌手不是以唱功見長,是以創作見長的。比較幸運的是,除了創作,我也能唱。《我是歌手》吸引我的一個地方是,這是一個唱功型歌手的比賽,即便在綜藝舞臺上,人們真正關注的還是音樂。”李健說。
“我的音樂是搖滾樂”
舞臺上的李健總是氣定神閑、云淡風輕,那些充滿人文氣息的字句在他的淺吟低唱中,卻讓人心潮起伏、思緒翻滾。
“所有寫作都是自我寫作,自我表達,這是一個真正表達方式,最純粹的表達方式。聽眾聽完之獲取了什么意義,那是另外一面。有的人或許有類似經歷,所以在我的歌曲中產生共鳴,有的人能夠感染到音樂本身的感染力。”李健同時強調,但只有把自己寫清楚、寫好,才有可能進入別人的心靈,進入別人的世界。
“其實我的音樂和大部分音樂都是搖滾音樂。”李健解釋說,真正搖滾樂其實是用批判的態度傳達某一個精神,穿皮衣和重金屬高聲嘶喊的可能都是偽搖滾。
“搖滾樂就像用真憑實據在說真話的一個人,音樂可能會很粗糙,也有可能像柯.佩雷那樣很精致的。言之無物的作品一定不是搖滾樂。”李健說。
李健告訴記者,在音樂表達上,以前愿意做加法,現在愿意做減法。“因為我已經不太需要那些很重的東西來裝飾自己,讓自己的音樂看似很強大,很有氣場,如果詞曲足夠強大的話,可能單一把吉他的伴奏就很有力量。”
“年過不惑,我知道人要一直困惑下去”
“過了不惑之年后,我知道人總要帶著困惑生活下去。”依然困惑的李健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大陸音樂環境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它在逐漸地向很好的發展。
“現在只有歌手才能維生,只靠寫歌是很難養活自己的,因為我們沒有建立完善的版稅制度,當然這確實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大家能夠各司其職,即便在幕后創作音樂的人也能很好地生活,才是一個較為滿意的環境。”李健提到,在《我是歌手》中選歌的時候常常遭遇選歌難的困境,好的作品其實很稀缺的,必須保護好創作者的權益才能增強他們創作好作品的原動力。
談到自己的創作,李健坦言從來沒有一蹴而就地寫成一首歌曲。盡管“音樂創作過程就像解一道數學題的思考過程一樣,并不痛苦”,但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和角度時還是很痛苦、很漫長的。
“音樂詩人” “文藝男神”等盛名之下,年過40,已經出道15年的李健并不太在意江湖上的稱號。“我在欣喜的之余,也在思考。給大眾帶來一絲文藝氣息,這是好的事情,只不過我希望這絲氣息能夠停留更久一些,而不僅僅是一陣風。即便我推薦的書有些人不喜歡,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書中的某些內容又帶給他一些觸動。”李健說。
“我個人覺得自己并沒有多少娛樂精神,恰恰很多時候我的作品是嚴肅的。我知道,人們喜歡一位歌手還是因為他有能夠直擊心靈作品。”盡管依然有一些期待和不惑,李健依然保持一個冷靜而清醒的態度,改弦更張、做出妥協早已經退出他思考的范圍,堅持自己是唯一而堅定的答案。
記者采訪手記:當堅持自己的歌手等來屬于他的時代
我的閨蜜是李健的“資深”級歌迷,資深二字,意味著聽過他專輯里的每一首歌,并幾乎看過他全部的專訪報道。
我問她,你想問李健什么問題?她想了想說,沒什么問題,但是想靜靜地看他一會。跟在機場候機等待、全力捕捉八卦的某些狂熱粉絲不一樣。李健的粉絲,往往就是這樣一些文藝青年,在某個低落或平靜的夜晚,點開李健的某一首歌,在反反復復的旋律中,或引發共鳴,或收獲溫暖,亦或是汲取勇氣。
李健當然也有喜歡了他十多年的資深粉絲,只是,最近兩年,這個粉絲群體終于慢慢壯大起來。關于原因,李健自己分析的原因是成熟的自己遇到了越來越多的能夠欣賞自己的受眾。當我專訪了李健一個小時后,我總覺得,李健的“意外”走紅,還因為李健在受眾心中化身一個符號,在這個吵吵嚷嚷的時代,李健是一個優雅又犀利的音符。
他在舞臺上氣定神閑地唱歌,往往一張口就能讓現場的一些觀眾掉淚。同時他又保持和觀眾的距離,在履行“小小的責任”的前提下,堅持創作只為自我表達。他拒絕過度消費自己,拒絕定位自己,拒絕改弦更張,向往閑適的生活境界,卻又堅持一絲不茍的創作。
李健啊李健,不慍不火了八年之后,終于走到“大眾歌手”的階段。
作家張煒在他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商業時代是不夠溫暖的,這樣的時代對知識分子來說不夠優雅,對眾多的生命不夠體貼,對弱小階層更顯得冷酷。這樣的時代缺少真正的激情和浪漫。人們的想像力在萎縮,因為回答各種美好想像的,常常是殘酷的競爭。
這種殘酷的競爭是無處不在的。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從出生、上學到就業、晉升,背負壓力和期望的人們被逼著去成功、去消費、去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當堅持自我的李健終獲肯定,人們透過他的故事看到另一種可能——原來不著急、慢慢來真的也可以。
只是,懷疑和肯定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相伴而行。李健又何嘗沒有動搖過,退出組合,到底能不能用作音樂養活自己?幸好,他選擇了堅持。而當作品積攢到一定程度之后,李健終于擁有一定的自信,這個自信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上,而是建立在近達10年的創作歷程之中。
更幸運的是,一切都剛剛好,當李健長成一條鯨魚,這是時代終于也作出了迎接他的姿態。
作者:高潔 攝影:程婷婷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