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能夠擔綱獨奏的民族樂器,細究其源,許多都是從國外傳入的。哪件民族樂器真正起源于中國本土,屬于華夏民族的原創,而且至今依然在廣為使用?古箏應該算是其一。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陜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
箏的聲音平易、淡雅,恰合中國傳統文人追隨的意境。箏經過兩千多年的積淀,流傳至今的曲目并不多,但我們在現代社會更需要它,那種從容,超脫,淳樸的琴音,應該是時下人們浮躁之心的良方解藥。每天當你擠過人群,穿過霧霾,回到家中,想盡快換個心情,讓身心大腦在污濁中潔凈一番的時候,聽箏,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讓人滿意古箏演出可遇不可求,古箏唱片更是難覓蹤影。在民樂唱片中,古箏奏出的大多是輕音樂,或者是在歌曲伴奏里的配角,這與其千年的流傳積累太不相稱。去年,好友推薦了這張新版的古箏曲專輯《溫風始至》,讓我有“終于等到了”的感覺。
唱片的收錄了5首古箏曲,前兩首為箏獨奏。
《出水蓮》,是頗有來歷的古曲。它屬嶺南的漢樂箏,是客家人的音樂,而客家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近兩千年前五胡亂華時南遷的漢人。因此,這首曲子攜帶著中古華夏音樂的基因,是尋根訪古的珍貴“文物”。此曲不似平日常聽到的民樂,追求歡快熱烈,它的循環往復,似在營造一種意境,它既清澄又玄妙,既恬靜又執著,既雋永又大氣。似秦漢以降,華夏人的神采。竹林七賢的傲骨,似在其中有所體味。
《風霧潺》,是一首箏獨奏曲的新作。箏曲總給人一種通透之感,清澄透明,直指人心,讓人忘卻心中的陰霾,調節人的情緒,煥發生命之活力,讓思緒自由鋪展,達到朱自清所謂“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境地。聽箏,不必硬性專注,它自會抓住你的心。
曲作者似一位飄然而至的古人,將前輩對雨,對小溪的描繪化作音符。柳宗元《小石潭記》中“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不就是這樣的效果嗎?一切都在自然中,一切都在自由舒展。箏在急切中,也有樂隊的效果,急匆匆的斑斕色彩,也讓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后三首是與其它樂器的合作。
唱片的第三曲《孟姜女隨想》中,鋼琴與箏的直接PK。兩種樂器的接榫,令我這門外樂迷難以辨認。曲作者將兩種聲音最大限度地調和,制作出一種新奇的音色。箏鳴與鋼琴的對比,讓后者擁有了更多的厚重與寬廣;以鋼琴為底色的箏樂,更顯俏麗與詩意。這種嘗試是成功的,又有豁然開朗之感。若將嗩吶與長號,京胡與提琴放在一起,似都不妥。因此很佩服曲作者,能將這來自兩種不同地域,又異曲同工的撥弦樂器放在一起。鋼琴為箏的紛亂提供了些許節奏的支點,讓其更加規整調理,使情感的遞進,更具張力與質感,讓這首民間小調性的《孟姜女》,更具大樂之浩然之氣,終可列于民樂經典之廟堂。
《鄉韻》是這張專輯里的“最炫民族風”——陜北的干火烈焰鋪面而來,民樂豈能少了這種風味?讓箏這樣清雅的樂器,表現出黃土地里迸發的熱火情懷。不能不讓人想到箏樂的源頭,即是秦地的土產。曲中撕心裂肺的北國豪放,本是箏表現力的強項。高亢,勁爆,凌厲,也是箏樂的屬性。
專輯收錄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日本樂曲《紅花的故鄉》,是以箏為獨奏樂器的協奏曲的三個樂章的確很美,很好聽,但無論如何不能打動我。日本音樂沒有一段音符是地道的中國味。美在表面,似與前面的四首有千層的隔膜。旋律自身缺乏個性風骨。
如此,再次讓我想到了古箏作為古老華夏樂器當今最大的無奈:缺少原創性的新作。作為古箏的新專輯,其中只有《風霧潺》屬頗清新盎然的原創新作。古箏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魂魄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更多的作曲家為它譜寫新的樂章,讓這件充滿華夏文明基因的樂器,根深葉茂,永葆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