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上映后,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看過電影,才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僅僅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么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拼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于終于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拼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后,她終于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于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是認為最留下印象的一個角色。他在戲中,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后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為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代表著社會的良知。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
李紅琴,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那她活著還有什么意義,還有家可回嗎?她的一根筋,無非是要完成她成為“母親”的渴望,而且有著此類女人所特有的不擇手段,她挪用了自己的身體去與他人茍合,這才發現自己具備當母親的資本。影片就此戛然而止,李紅琴的悲愴在于,成為一個母親,并不由她天然的生理結構所能決定。她掏心掏肺的尋親之旅,變得虛妄、空洞、無所適從。電影的最后,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
電影中,大益茶館內尋子團的那一段最令人記憶深刻,這是一群“失去”的人,不僅是孩子,還有自己。所以他們尋找,雖然找回的可能不是自己小孩,和唱起“鼓勵鼓勵”來鼓舞自己,彌補自己的過失。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于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么。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里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后審視自己,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人來人往中,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在追求自己所想的時候,不要越走越遠,勿失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