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一個全世界球迷都為之瘋狂的日子即將到來。2014世界杯重回巴西,著名足球解說員劉建宏將與眾球星一同“征戰”世界杯.除了為我們帶來精彩的現場解說,劉建宏此次也精心挑選了專屬自己風格的“戰袍”。足球與時尚的淵源由來已久,且關系越來越密切,對于足球與時尚,劉建宏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健康是球星對時尚最好的詮釋,風格是個人的體現。
記者:作為主持人,您的形象為觀眾所熟知。每次出鏡其實也算是一個小型的個人秀,您對時尚一詞如何理解呢?
劉建宏:請允許我用體育的方式詮釋時尚。我覺得時尚就是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和流行的完美結合。
記者:眾多球星成為時尚品牌的代言人,每年的球隊秀也變成了大牌們的另一種發布會,足球和時尚的關系看起來越來越緊密,您怎么看待這種的關系呢?
劉建宏:一個球員處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齡,表現出人生中最理想的狀態,這樣的形象和展示,在我看來就是最好的時尚。球衣不僅僅是戰袍,更能凸顯出球員的健康、力量,是幫助球員在比賽中有良好表現的最佳組合。現在的球衣不僅剪裁的更符合運動,穿著也更舒適,代表了競技場上最流行的元素。
記者:說到足球與時尚,大多數人想到的或許都是身穿各大品牌的球星,您覺得足球與時尚的關聯點,除了在服裝方面有體現,還有哪些其他層面的體現呢?
劉建宏:除了穿著,球員還是年輕人的代表、偶像,和引領時尚的意見領袖。你會看到他們的用車、背包、手表、眼鏡包括手機等等,無一不代表著時代的潮流 甚至還可以包括紋身、場上的慶祝動作等等。
記者:歷屆三獅軍團正裝照,盡顯英倫紳士魅力。眾多球星中,您最欣賞哪位的著裝風格呢?
劉建宏:英格蘭、意大利、西班牙、德國這幾屆世界杯的官方正式服裝都非常講究。如果說著裝的最優秀代表,我以為還是貝克漢姆,他實在太了解時尚,也非常了解自己。當然,他還有一個對時尚非常有研究的太太。
記者:看過您的《足球之夜》還有很多場現場解說,一個印象就是:建宏老師不是運動style就是正裝。正裝更多的是體現成熟男人的魅力,那么您對正裝有什么要求?
劉建宏:曾經有一位專家告訴我了一句話:衣服就是你。也就是說我要選擇適合我的特點,甚至可以幫助我塑造個人特點的服裝。另外一點,合理的剪裁、舒適的穿著感也是我非常看重的。所有元素里,可能logo是最不重要的。現在我更傾向于通過私人定制的方式,找到屬于自己的服裝。我認為,學會穿一套合身的正裝,是男人的成人禮。
記者:南非世界杯后,您對很多朋友說過“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特點,在你特點的基礎上去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在著裝方面您覺得如何體現自身特點?
劉建宏:對,美學里有一句話,風格就是人。每個人的風格都是不可復制的。在服裝方面,我也在探索適合自己的特點。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輕正裝,是我喜歡的一個方式,既保持了禮儀,又不至于過于刻板,會有一些時尚元素,我個人覺得平衡是關鍵。
記者:此次巴西世界杯,聽說您將以型牌高級定制的正裝出席。型牌男裝一直力求國際化,您希望其量身定制的這身“戰袍”帶給您怎樣不同的穿著體驗呢?
劉建宏:我以前比較喜歡歐洲風格的西服,但是畢竟歐洲人的體型還是和我有很大差異。隨著對服裝要求的越來越個性化的標準,我漸漸開始通過定制來實現目標。型牌是中國的品牌,對中國人的身材更了解,加上他們精益求精的態度和絕對不亞于歐洲傳統字號的專業能力,我覺得我找到了屬于我的服裝。
記者:在接受網易專訪時說過,就您個人而言,一直把中國足球當成自己的頭號事業,您既是一個足球記者,又是中國足球中的一員。但是,國足目前還沒能夠走出去,以您多年的足球經驗,您覺得國足接下來該怎么走?中國服裝品牌目前的處境,在某些層面和中國足球一樣,沒能走出國門,您覺得足球方面有哪些經驗可供企業借鑒呢?
劉建宏:中國足球的問題不能簡單的集中在國家隊層面上去探尋。我們更應該看到我們的足球理念,足球體系出現了很嚴重的偏差。正是這樣的誤區,使得中國足球多年來一直在怪圈里掙扎。如果不能梳理清楚我們對足球的認識,恐怕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正確的道路。我以為,足球除了競賽功能、娛樂功能之外,它還具備很強的教育功能。而教育功能過去長期被我們忽視,這恰恰是在未來應該大力提倡和宣揚的。通過足球運動,我們的孩子可以更真切的理解什么是團隊,什么是競爭,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法制。這種帶有對抗性質的集體項目,是培養好公民,帶動中國社會成功轉型的最有利的方式。我們再不能只強調它的競賽和娛樂功能了。一旦足球在校園里,在社會上得到蓬勃發展,中國足球進軍世界杯的日子也就越來越近了。
記者:您曾發過一條微博,里面提到了健力寶,您說“雖然當年的健力寶帶有急功急利的色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開啟了中國足球和巴西足球的一扇門”。那么對于與足球越走越近的時裝品牌企業,您覺得他們在中國足球和世界足球之間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劉建宏:中國足球要走出國門,中國的服裝特別是時裝品牌也要走出國門。無論足球還是時裝,我個人感覺都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過程。就現階段而言,我們學習的相對多一點。但學習是為了將來的趕超。當然既然現在是學生,那就首先要強調學習態度和效果,把該學到的都學到,將來一定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