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賢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編者按:明賢法師痛斥《法海你不懂愛》的護法檄文發表后,得到社會各界的同聲共鳴,二十多萬鳳凰網友參與評論,體現了民眾對當前中國娛樂界的低俗、庸俗、媚俗風氣的不滿和抗拒。當然也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提出質疑,對“龔琳娜”躺著“中槍”表示不理解。明賢法師針對網友普遍關注的三個問題再次撰文,詳述歷史,闡明道義。雖然影射與調侃佛教的神圣性不是由《法海你不懂愛》開始,但希望在這里結束!龔琳娜道歉是在千載佛門面前受人尊重的重大善舉,是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尊重,必然受到廣大佛教群眾的熱烈歡迎!請龔琳娜道歉,還“法海”清白,這不是小題大做,是時代進步的需要。
拙作“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在鳳凰網上發表以來,受到鳳凰網友的關注和熱議。對于持有相同觀點的網友的力挺,深表感謝。而對于有些網友所談到的不同意見,這里不妨再談一談。
總結一下,反對的意見不外有三點:一、此法海非彼法海;二、歌曲的取材來源于民間傳說,該負責的不應是當代人;三、區區一首自娛自樂的小歌,何必小題大做。
關于第一點:此法海非彼法海
是否可以說,在《法海你不懂愛》中的“藝術法海”,與同名影射效果下佛教原型中的僧人身份、及法海禪師其人毫無關聯?
“同名認知”成了這里的主要話題。
正如網友“素書堂主”說:
站在社會心理的角度說,歌者是以“不改名”并“用真名”的方式,而使用大眾對于法海禪師的歷史性“同名認知”,釋放“僧、愛”等曖昧信號,來推動群眾古今對照的“身份刺激”效應,獲取群眾響應。既用真名,而真名沿革又并非其他來源——歌中法海依據《白蛇傳》法海,《白蛇傳》法海依據金山寺法海,金山寺法海就是身為唐裴休宰相之子而出家成道的法海禪師,這段歷史佛教沒忘掉。不能以“愛”之名戲謔無底線(從影射實效方面說)。不能說,昨天借人錢,睡一晚以為人家忘了,今天就說沒借錢,這叫不負責任。佛教對于法海禪師的歷史,從來不需要借《白蛇傳》去了解,所以從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雷鋒塔”到今天《法海你不懂愛》,佛弟子從來不會認同“彼此無關”之說。如果這段歷史真的無法記憶,也無話可談。而這段記憶,佛教從未遺忘過。
可見,大家還是認同,歌中的法海禪師與歷史上的禪師是分不開的,同名的連帶效應直接影響到現在僧眾的根本形象。身為佛弟子,自己的祖師慘遭調侃,必是不會袖手旁觀的。此事關系到,作為一門重要宗教的——佛教,在當前這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佛弟子無心、也無力干預社會人士的娛樂嬉戲,但當一位功載千秋的禪門宗師也被“娛樂”時,一定會有一個聲音說“不”。
關于第二點:歌曲的取材來源于民間傳說,該負責的不應是當代人
我們不妨一起梳理一下關于“白娘子”的由來。
在歷史上,法海禪師是苦行得道、深受地方民眾敬仰的金山開山祖師,他公案眾多,但從來沒有拆散別人家庭的歷史說法。史書中僅有一則驅趕咬傷人獸的白色蟒蛇進入長江的記載。想必,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正是由此而得到的靈感。
明末作家馮夢龍在創作《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鋒塔》的故事中,法海禪師是一位真正的有道高僧。但是,在后人演繹的地方戲劇《白蛇傳》版本里,逐漸將法海禪師塑造成“破壞美好愛情的糊涂僧”。
這種對官本的篡改,與明清時期,封建禮教對人們心靈的禁錮而激起的反叛不無關聯。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夢想,只能在故事里寄予“反封建、反專制”的期盼。恰巧彼時也是佛教衰微的階段,所以將法海禪師作為一個禮教的代表,描寫為不通情理地去“干預世間美好情感”,也是安全且不會遭到非議的。這個后續的演繹故事,在那個時代,有著它特定的存在空間。
現在的《白蛇傳》已經很難說是哪一位作家的手筆,在版本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歷史階段所整合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隨著人們所寄予的價值觀的演變,“藝術的法海”所承載的價值觀也一直在變,大多數藝術作品引奪了大眾對于“法海禪師佛法意義”方面的知情權,并以講唱戲曲等方式廣泛傳延,本色法海禪師的精神內涵被逐漸消解,并被冠以不同時代的大眾意愿,仍用法海禪師實名,卻拒絕了禪師真實的佛法意涵。
后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