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隆稱當制作人吃力不討好。
從小虎隊中帥氣的霹靂虎到后來的金牌演員,現在的吳奇隆還多了一個身份電視劇制作人。
在大家的慣性思維里,演員轉行做制作人都只為“玩票”,或者賺更多的錢,而吳奇隆卻說自己想在演員的身份之外,做點理想化的活兒。為了這個理想他努力8年,曾經還一次賠了800萬。
前日,隨《步步驚心》劇組來長沙宣傳的吳奇隆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談及自己的幾個身份,他坦承當制作人“吃力不討好”,不過會“盡量保持角色的單純,盡量不去串戲。”
演員變制作人
理想是個大工程,第一部戲虧損了800萬
2003年,吳奇隆與香港著名導演張之亮合作成立了北京稻草熊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習慣了以演員身份出現的他走入幕后,他說演員大部分時間都是被選擇的,“很多時候你看了劇本覺得不錯,正式拍起來才發現,制作班底不太好,或是劇本不錯、發行不好,沒人看得到。”也因此,他有了這樣一個偏“理想化”的行動, “如果我有能力的時候,能不能創造一個平臺,讓一些很好的演員,很好的班底,在一個地方來拍一部戲。”
真正做了他才發現這個理想是個大工程,“劇本、演員、團隊、發行環環相扣,哪一個環節出問題,其他環節也會受影響。”第一部戲,從版權購買、定演員,他都有參加。“結果遭遇了800萬的虧損。”
第三部戲即將上映的《完美丈夫》在制作期間還遭遇拖欠工資的風波,后來查實發現,劇組只要20個群眾演員,來了30個,用不了這么多,所以一部分沒演戲的就沒付錢。談起此事他笑得很無奈,“其實責任不一定在劇組,但人家會把這個放大來說,最后矛頭也都會指向我,大家會說你是明星,你是老板,你有錢啊!”不過即便如此,吳奇隆仍表示會繼續堅持做制作人。
演員VS制作人
兩個身份的視角完全矛盾,但會相互影響
十多年的演員和8年的制作人,吳奇隆說這兩個身份很矛盾。
“坦白說,因為當演員時你永遠都會希望制作方面能夠更好一點,希望最好的班底、劇本。”但當了制作人以后才發現,這兩個身份的視角完全矛盾,“當制作人以后你會明白這些都是在一定范圍內做的事情,包括你的劇本、時間、預算、演員的檔期,你只能在規定范圍內做最好的打算。”
他也不否認演員身份帶來的優勢,“我會掌握很多的資源,知道哪個導演哪個演員適合什么樣的戲,能夠針對自己想要的,去定制一個東西。”
而幾年的制作身份也會帶來演員內功的提升,“會讓你更懂得怎么去表演,什么機器拍出來會是怎么樣的效果。”現在吳奇隆拍戲很少NG,因為在摸索“制作人”的過程中已經掌握了一套流程。
工作原則
“盡量保持角色的單純,不會去串戲”
雖然雙重身份都做得風生水起,但吳奇隆有個規矩,盡量不去演自己的戲。
因為害怕身份會帶來尷尬,“比如有些戲,你這樣演,導演覺得不對,但你是老板,他可能就會有所顧忌。所以盡量能避免就避免,給他們完整的創作空間。”
做制作人免不了會找朋友拍戲,他也是公事公辦,“我會先告訴他,找你不是因為你是朋友,只是因為合適。你覺得合適就接,不合適就可以不接”。也有過自己公司的人打電話說,覺得某個角色很適合他,“我會說,那對不起,我的身份是分開的,談演員的部分,你們去找我的經紀人和經紀部門談,我再來。”
吳奇隆說:“我盡量保持我的角色的單純,如果是演員我就是演員,制作我就是制作,盡量不會去串戲,從來都不會混淆。”
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