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黃舒駿與21歲女友結婚照(資料圖)
今年6月,黃舒駿成婚。結束蜜月長假后,他又重回評委席———上月底,他來到深圳,擔任深圳衛視主辦的“中國流行音樂金鐘獎”評委,并在現場接受了南方都市報獨家專訪。十年評委生涯,黃舒駿是眾多選秀評委中收獲頗豐的一位,他的收獲甚至包括了因選秀而結識的妻子張菁芳。所以,在專訪的尾聲,他以一句感恩的話作結:“我很感謝選秀生涯給了我這么一個意外驚喜!”
選秀生涯之十年前,才思枯竭
在眾多70后眼里,黃舒駿是那個唱著《馬不停蹄的憂傷》的臺大理工科才子,頂著“羅大佑接班人”的頭銜,曾和陳升、張洪量、鄭智化并稱臺灣樂壇“四大怪杰”。《未央歌》中對往昔的回憶、《戀愛癥候群》中年輕男子對愛情的戲謔、《改變1995》中對過往的眷戀,都是屬于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黃舒駿的創作卻在步入2000年后戛然而止,近十年來,他沒有發表過一首新作,對于一名創作歌手而言,這簡直就是致命的。面對自己十年來在音樂上的停滯,黃舒駿絲毫沒有推搪,他對南都記者承認,自己“就是寫不出歌了”,確實到了“才思枯竭的時候”,他甚至大方地勸誡樂迷,“要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創作者能具備永恒的創作力”。
他說:“我認為,全世界自古以來有那么多創作人,我絕對不是最悲愴的那一個,如果你抱著尊重的態度,就會知道遇上瓶頸是常態。但事實上,你本身的才華和能量依然可以散發出風采。”
黃舒駿記得自己曾在2009年上海演唱會上對現場的鐵桿粉絲說過一段經典的話,“我說,我知道你們今天特地來看我,我很緊張,因為你們想知道黃舒駿變了沒有。如果黃舒駿變得不是你們原先想象的那個樣子,你們會失落,因為現在的黃舒駿消滅了過去的黃舒駿。但你們一定要接受黃舒駿的改變,你唯有接受黃舒駿的改變,才能接受自己的改變。沒有人需要永遠活在過去的某個點。”
這段話讓大家看到了黃舒駿的釋然,他直言“覺得很奇怪”:自己的歌迷大多已步入中年,十多年來都或多或少地發生了變化,“他們并不覺得自己的改變有什么問題,但卻不能接受一個‘改變了的黃舒駿’。”
選秀生涯之十年來,找到出路
但其實,這十年來,這位音樂才子并沒有因創作力減弱而困擾,相反,他比十年前更為活躍,知名度也大大提升,這一切都歸功于選秀。
黃舒駿是華語樂壇眾多音樂人中最先走上選秀評委席的,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回憶,第一次當評委是在2002年臺灣一檔名叫《偶像大圣戰》的節目中,“它是臺灣最早移植《美國偶像》模式的,可以說是兩岸三地里最早的選秀式節目。”
“那時,選秀剛剛興起,不少嚴肅音樂人都群起攻之,認為它把專業的音樂評判娛樂化了,是對音樂本身的極大侮辱。”黃舒駿在認同之余,也以他理科生的思維對選秀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選秀之所以風起云涌,與唱片業的沒落和蕭條不無關系。2000年后,音樂人的市場開始萎縮,純粹靠做音樂來賺錢已成難事,而選秀的興起為他們開辟了另一條生存之路,“大家在面臨這種角色轉化時會產生不適應,這很自然。”
讓黃舒駿慶幸的是,這種不適應感在他身上體現得并不強烈,他從音樂人轉型為選秀評委,幾乎沒有抵觸的過程。“我在節目上對選手點評其實跟我當年在錄音室與藝人溝通非常相似,只是從小房間、兩個人面對面的交流,換成了公開的表達。我心里沒有太多掙扎,我在評委席上做的事一直都歸于過去長時間在唱片界的創作和制作經歷。兩者一脈相承。”在他看來,選秀甚至是他延續創作的另一種體現。“因為選秀興起的這十年恰好是互聯網在中國普及的十年,所以我在評委席上說的每句話幾乎都在網絡上有記錄。這就是我的創作。”黃舒駿在采訪中提出了這個頗為新鮮的觀點真的不無道理———如果把他這十年在選秀評委席上說過的“毒舌辣言”編輯成書,這本書的可看性應該不會比他早年創作的歌曲作品遜色。[page_break]
A.
遇見她,一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