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暗戰》劇照
諜戰史詩大劇《黎明前的暗戰》作為央視一套的開年大戲正在熱播,該劇藝術地還原了湖南和平起義的真實歷史事件,虛實兩條線索緊密結合,重新定義了歷史正劇,也給近于疲態的諜戰劇提供了新的思路。央視的開年大戲往往會成為一整年熒屏的風向標,有業內專家預計,《黎明前的暗戰》對于歷史正劇和諜戰劇創意性的“基因突變”,會讓未來熒屏涌現出更多“虛實結合”的諜戰劇。
基因突變之歷史正劇篇
主旋律也可以驚心動魄
《黎明前的暗戰》,從名字上來看,就可以嗅出濃濃的諜戰味,然而其創作初衷,卻是一部反映湖南和平起義的歷史劇,是湖南宣傳戰線為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做的一部獻禮劇。不過,它并沒有往“高大全”的既定思維模式上走,沒有進行簡單的歷史說教,而是小心翼翼地伺候觀眾——將湖南和平解放的真實歷史進程融入充滿懸疑和驚險的諜戰劇中,在故事性上,劇中的諜戰故事都是根據隱密戰線上的親歷者的回憶和真實史料改編的,在敘事風格上,則具備了諜戰劇應有的驚險、懸疑、情感、信仰等等商業元素,隨著劇情深入,故事往往會有峰回路轉的情節發展和意想不到的結局走向,冷血鐵腕特務也會有對黨國的忠誠信仰;看似簡單淳樸的青年,其實隱藏著更深的動機;弱不禁風的女子也有驚人的爆發;貌不驚人的市井百姓有可能才是隱藏在幕后的關鍵人物……真實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是其他諜戰劇所做不到的。
而不少電視專家也由此注意到,過去通常以歷史正劇方式來演繹的重大歷史革命題材,最近幾年開始出現一個好的勢頭,那便是用更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表現,《黎明前的暗戰》、以及表現毛澤東青年時期的紅色偶像劇《恰同學少年》都是這個發展方向的代表之作。文藝評論員龔旭東就認為,“《黎明前的暗戰》在影視作品中確立了更好地表現主旋律題材的一種新的類型樣式,將重大的革命歷史題材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諜戰片形式表現出來,加強了重要歷史關頭緊張懸念感的表達,以及歷史背后的人和事的再現。”
基因突變之諜戰劇篇
諜影重重也經得起歷史推敲
近年諜戰片風行熒屏,可同質化傾向明顯,作品良莠不齊,很多聲音質疑:再拍諜戰,是否淪為炮灰?《黎明前的暗戰》作為一部有著歷史正劇內核的諜戰劇,給日后的諜戰劇創作也帶來了新的思路。在此前很多諜戰劇中,真實歷史人物很少出現,或者是以符號的形式出現劇中,用他們的形象來簡單展示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戴笠、毛人鳳這些人物,都是經過臉譜化處理的戲劇“假面”,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而在《黎明前的暗戰》中,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本身完整的融為一體,劇中出現的不少歷史人物有的仍健在,有的則留下后代,劇中地下黨領導人周里的兒子周五一、烈士高繼青的妹妹、老革命劉湘皋等看了該劇,都感到非常親切和真實,因為“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因此喜歡對歷史追根溯源的朋友,抱著以挑刺的心情來看該劇,也不至于失望,因這些大人物和大事件,是經得住考量的,編劇甚至表示,劇中的部分對白都有史料可查;而純粹喜歡諜戰劇的跌宕懸念、緊張情節、你死我活的觀眾,也不會對該劇精準明細的諜戰劇情節、結構失望。這種兩相彌補照顧得很周全,在平衡的功夫上做的很細致,對一部訴求很高的諜戰劇來講,確實很難得。
從《暗算》到《潛伏》再到《黎明之前》,龍一、麥家等人的小說為諜戰劇的風靡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無論是小說里的文字諜戰,還是熒屏上還原為影像的敵特游戲,很多都是作者和編劇的想象,只是披著諜戰劇的外衣,行熱鬧驚險的娛樂之實,并無太多的史學價值,如果要考證和推敲,可能會看出很多漏洞和破綻,而一味地編故事,編劇總有一天會黔驢技窮,編來編去逃不出那幾個套路,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黎明前暗戰》則為打破這個套路做了一個很好的嘗試。有專家認為, 伴隨著《黎明前的暗戰》的熱播,未來會有更多類似“虛實結合”的諜戰劇大批涌現。
基因突變之演員篇
諧星也可以如此一身正氣
孫興和郭達聽上去是一個新鮮的組合,但你肯定會想到這是一部喜劇片,然而兩人卻在《黎明前的暗戰》中一改喜劇風格,穿上軍裝,正經八百地演繹起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國民黨高級將領。1949年8月4日,國民黨湖南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