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不愧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圈錢大片,單憑那天崩地裂的5分鐘電影畫面便把觀眾“騙”進了電影院,然后再憑借家庭劇苦情戲的煽情手法“騙”出了觀眾們一滴又一滴眼淚。聽著電影院里那連綿不絕的抽泣聲,不得不佩服馮導的功力,他那5億票房的豪言絕不是頭腦發熱時放出的衛星!
電影剛一上映,對片中植入廣告的批評就鋪天蓋地而來。實際上,植入廣告和大片一樣,也是好萊塢的舶來品。中國本土服飾品牌美特斯邦威就因在好萊塢影片《變形金剛2》中的植入式廣告而名聲大噪。
《唐山大地震》中的植入廣告自然也難逃美國媒體的“法眼”。《好萊塢報道者》批評馮小剛采用了過多的植入廣告。這部135分鐘、耗資1億美元的電影,至少包含了6處明顯的植入廣告,包括酒、銀行、保險、手機、汽車以及運動衣等。
《華爾街日報》看好該片“無與倫比的商業成功”的同時也指出,馮小剛面臨著一籮筐的批評。在上映之前,馮小剛就面臨著為大量的植入廣告辯護的問題。
在談及植入廣告時,馮小剛自己表示,中國電影產業鏈本來就薄弱,植入廣告算得上是除了票房收入外唯一的一環,這個必須有。馮小剛認為,問題不在于有沒有植入廣告,問題在于,導演將廣告與劇情結合得好不好。他認為《唐山大地震》中無論是白酒,還是保險公司的廣告植入都挺自然的。
[page_break]
我沒有用電影院贈送的紙巾來擦眼淚,而是用它在晚餐時擦了擦嘴上的油。雖然影片有幾個動情之處,但那都不足以“騙”出我吝惜的淚水。影片的前20分鐘拍得的確很像電影,既有地震前蜻蜓狂舞的壓迫感,又有地震中毀滅一切的震撼感,還有地震后滿目瘡痍的荒涼感。只可惜20分鐘一過,電影便成了電視劇,什么蒙太奇、長鏡頭、景別和鏡頭移動都失去了效用,馮導所在意的只是如何將濃烈的情感澆筑在平穩的畫面中,然后利用觀眾的心理弱點來制造哭點,而這些哭點歸結起來,無非就是離別、堅守和重逢三大主題!
當然,有人說《唐山大地震》雖然有負于“唐山大地震”這個宏大的命題,但也不愧為一部跨越時代的平民史詩,可史詩的精髓在于立體感,而本片只有平面感。國產平民史詩的典范《活著》、《藍風箏》和《站臺》中,我們都從“人”中看到了“社會”,而《大地震》中,我們只看到了“人”,沒看到“社會”,即使有,也只是“社會”變遷的浮光掠影,而“人”的形成也是斷裂的,一下子就成了大老板,或者一下子就找了個洋老公,校園戀只呈現出意外懷孕的結果,而黃昏戀也讓人感慨那么快就結束了。其實馮小剛完全可以把戰線拉長,將這2個多小時的電影擴充成20集,30集甚至40集的電視劇,這樣每個人的生活遭遇、性格形成就有了更為多方位的展示,每集都可以煽一下情,就像當年的《渴望》一樣!
不過馮導也不在意,反正電影的投資回報率高嘛,唐山政府可以贊助一半,再加上諸如“*南春”、“***銀行”等硬性植入廣告,1億投資都花不了。正好當下中國人情感豐富無處發泄,把電影院變成一個讓他們痛痛快快大哭一場的俱樂部,也不愧為大導演回報社會的一大善舉!文/lovefay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