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獨家授權稿件 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對于看完災難影片《2012》,懷著難以平復的心情走出影院的觀眾來說,大呼過癮是遠遠不夠的,視覺上的特效讓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了世界末日來臨時的震撼:約翰肯尼迪號航空母艦和白宮在巨浪的卷裹中相撞;洛杉磯城在地裂的轟鳴聲中塌陷沉沒;從喜馬拉雅山上直沖而下的洪水,這個世界上陷入了巨大的苦難之中,被坍陷的建筑掩埋的親人,從廢墟中艱難爬行的幸存者,在洪水中消逝的生命……這一切都在瞬間發生,都在那個可怕的預言應驗的瞬間發生,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毀滅更是一種重生。《2012》在摧枯拉朽的毀滅之后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
一、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
電影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必然要承載一定的社會意義。只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在劇情上蒼白無力的影片很難成為經典而永存于人們的記憶之中。《2012》故事腳本來源于瑪雅預言,劇情上曲折豐富,高超的特效制作技術使影片更具動感,避免了空洞的說教,這些都注定了它將成為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影片不僅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盡管是一種毀滅人類文明的形式,同時也更加關注人類未來的走向,這就是影片所具有的教育意義,也是其能夠成為經典的主要原因。當前人類社會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信仰的缺少、精神的墮落、工具理性毀滅了人們的理想,而人與人關系的異化則顯得更為突出,這些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絆腳石。當人們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喋喋不休的爭吵謾罵時,世界末日卻降臨到日益消沉的人類社會,這時候生命在自然面前脆弱到不堪一擊,面臨著家園的毀滅和親人的離去,人們陷入了空前的苦難之中。在苦難來臨時,人類或許能夠更冷靜的思考生存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這就是《2012》對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體現。
二、人性的光輝超越了災難的陰霾
《2012》是一部災難影片,它沒有擺脫以往災難影片對人性釋讀的傳統,因為在災難面前,人性所迸發出來的光輝與力量才是人類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的根本。當瑪雅預言如約而至,世界陷入空前的毀滅與磨難時,我們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勇敢的堅持,堅持改變這種世界末日的命運,人們潛意識中的這種意志品質成為了人類自我救贖的法寶,而正是在這種艱苦卓越的斗爭中,我們得以重獲生機。英雄在災難片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空前的災難面前人類需要一個精神指引者,但英雄的表現形式也不同,可以是僅憑一己之力而力挽狂瀾者,也可以是更加真實更加具有貼近性的普通人,《2012》中由約翰•庫薩克飾演的學術研究者無疑是后者的代表,他擁有敏銳的頭腦和科學的預判力,同時他也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他的成功依靠的不是個人超凡的能力,而是人們的團結合作。在苦難面前,人類只有聚合起來才能變得更加的強大,影片來自與汶川地震救災的場景也顯示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在《2012》中人性的光輝超越了災難的陰霾。
三、《2012》之后無出其右者?
這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現在無法給出答案。《2012》在上映之前就被評論界普遍認同為災難片的終結之作,對于這種評價我們可以舉出一大推的理由,04年引起轟動效應的《后天》所呈現出的災難只是這部電影災難總量的十分之一,我們在視覺上得到的強烈震撼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除演員薪酬以往2億美元的特效制作費用更能讓質疑者閉上嘴巴。更為重要的是影片所表達出來的對于人類命運的反思以及其教育啟示意義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得到了觀眾的認可。無論是災難形式,還是啟示意義;無論是劇情設置,還是情感表達;無論是視角的選擇,還是拍攝的技巧,與以往的災難片相比,《2012》毫無疑問是真正的王者。到《2012》,幾乎所有的災難類型都該演完了,但誰都知道災難片還得繼續。一定程度上而言,災難片所表達的是一種憂患意識,強調人類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這種憂患意識一旦消失,人類真正的災難或許就真要來臨了。從這點上來說,災難影片還要繼續發展下去,《2012》幾乎壟斷了災難片的所有領域,今后災難片的拍攝就需要挖掘更多視角,我們期待今后能夠欣賞到超越之作。
如果說人們會因為心理原因而對《2012》中所呈現的災難特效產生視覺疲勞的話,那可以肯定的說,《2012》留給人類的反思必將延續下去,因為影片所反映的問題不僅具有普世意義,也是人類發展的癥結桎梏,我們必須要面對這些問題挑戰,只要這樣才能真正避免世界末日的到來。文/撫摸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