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角色設計,都犯了同樣毛病——過-于外露地表明她的背后身份了
中國娛樂網訊 看上去像什么呢?太像一出電視單元劇了。與無格局、無氣派和無特色的一般電視劇無異。
視野狹窄、結構單一、為諜而諜、單薄刻板,在結構上已經注定了本片最大結癥就是乏味。最令人不奈的是,動不動就來段字幕,進行解畫、點明,你以為這是默片?也許,它是為了照顧看慣電視劇的觀眾?生怕觀眾看不明白。尤其是結尾,張涵宇竟要特地主動去探望李冰冰,將事緣從頭到尾不規則解說一遍。我的天!還特別說明,“我們(指他和周迅)是共產黨派進去的”!為什么不可以是國共兩黨合作呢?事實上,他與周迅潛入敵營,延安方面也可以,重慶方面也可以,因為全片全無這方面的交代,到末了,忽然來個說明“我們是共產黨”,豈不是畫蛇?好弱智。倘若說張涵宇和周迅分別是國共兩黨派到敵營中卻不知情情況下而先有誤會再而合作,可能會更有戲味些,也更符合當時實際情形,至少歷史感也強一點點。但突如其來這一筆“畫蛇”,不止是來得突兀,還似是特地為圓說而圓說,太生硬不過了。
說他像部電視劇,因為場景的規定與劇本結構的注定。例如人物關系的簡化到了再難以簡單的地步,因此人物之間的感情完全被稀釋(乃至是一種徹底),了乏層次,然后在簡化了的人物之間玩某種同樣簡單的游戲——誰是老鬼?因此缺乏層次的結構也就成為本片最大軟肋,然后進入盲區——那就是為了諜戰而諜戰。囿于劇本缺陷,全片幾乎就只在那座孤堡里面進行。問題是這座孤堡并無帶給可以滿足好奇的需求,來去就是從孤堡的A場景到B場景,接著就是從B場景轉到C場景,然后又回到A場景。我不會去說孤堡里面展覽什么刑具、刑罰,這倒不像影片在事先進行宣傳那樣帶給觀眾特別的視覺和心理沖擊。事實上,影片也沒有在視覺上給我們什么特別的感覺,平面感仍然較強,畫面與景深之間的交替或影像描述甚至燈光也沒有做到一部出色電影該有的成績。整個攝影結構、技巧和手法不能說沒有設計,只是這種設計卻沒有一種流動的轉換感,刻薄一點說,是呆滯的。如此,將其與電視劇作同比是恰當的。于是,我們會發現,在剪接上也就幫不了本片的忙。
對一部“非山寨”式制作而言,要求得稍嚴苛一些,完全必要。
劇情與情節安排上,老實說,懸念不強。誰是“老鬼”或“老槍”都不重要,重要在于角色設計上過于刻意地營造時,希望與觀眾一起玩“誰是老鬼”的游戲過程中,就不那么過癮,不那么好玩,也不那么疑鬼疑神,相互猜疑。例如,李冰冰一開始就是一種酷感,編劇是希望觀眾能夠墮入其“局”中——“就是她”。但后來觀眾都會很早就知道:“果然不是她”。因為李冰冰太外露的形體的表情早就告知觀眾,她不是人們需要認真猜測的人。英達和蘇有朋就更用不著說了,就算是比一般智商還要低少許者也知道他們兩人是“無辜”者。
剩下來的就周迅和張涵宇了。兩人在陽臺相遇,張唱起了那段戲曲,然后周搭訕,經已讓人若有所知;后來張在受刑后昏迷再唱起同一唱段時,聰明的觀眾亦已猜中九不離八——他不是老鬼就是老槍。觀影經驗稍足者當然會曉得這唱段不會無緣無故重現的。至于周迅,她犯了一個與李冰冰同樣的毛病——她性格外露情形與李冰冰太過對立,裝得太過著跡了。閱歷較深的觀眾會知道,越有背景者(影片中交代周迅的家庭甚有背景)就越有嫌疑,從《建國大業》中傅作義的女兒是藏在其父身邊的地下黨就曉得。何況她兩次反復說“過兩天就出去”這句對白,裝著很不在乎樣子,其實已讓人生疑。這種生硬和非常臉譜化的表演、角色處理,至令角色設計失敗。此外,好幾次強調她為李冰冰縫補旗袍,便已暗藏機關。后來果然如是。至于黃曉明飾演為了家族面子而誓要破獲我方間諜網,同樣牽強,因為他還極之稚嫩,演不出那種氣度與性格,特務頭子會是這種姿態的嗎?看過《希魔撞正殺人狂》(又名《無恥混蛋》)里面那樣雙重間諜的納粹特務頭子就知道,相形之下,黃曉明真是太“菜鳥”了!——雖然我個人看好黃曉明的將來——但不是現在。
當沒有振憾性角色令影片人物給觀眾帶來沖擊時,那么,這種類型片就顯得有些平庸。
因此,不得不說,《風聲》全盤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