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已經是年過半百的人了,但是依然憤青味十足。這不,馮小剛到臺灣參加電影座談會,完全不把自己當客人,在東道主的場地數落起臺灣演員的娘娘腔。
馮小剛發表罵臺灣香港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非誠勿擾》在大陸票房超過三億,在香港卻不到三百萬。為此馮小剛大批香港觀眾看不起大陸導演,甚至當場爆粵語粗口。
馮小剛為何頻頻罵臺灣香港人?這其中固然有票房利益和他自身的性格因數。更大的原因卻長久以來在港臺與大陸因為環境差異而造成的文化隔閡和價值觀的不同。
《非誠勿擾》在大陸獲得票房奇跡,葛優的幽默對白讓大陸觀眾津津樂道;但到了香港卻水土不服,觀眾笑不起來,也不認同所謂“相親”。即使有個舒淇力挺,票房收入也不到大陸的十分之一。同樣,王晶《金錢帝國》在大陸宣傳來勢洶洶,在大陸觀眾看來卻太兒戲。
大陸觀眾有點文化底蘊,樂意去品味臺詞后面的深意;港臺觀眾喜歡熱鬧刺激,樂于享受感官快感;大陸觀眾較為保守,港臺觀眾比較開放。
因為這些差異,也造成了觀眾口味、影片市場的不同。這不僅表現在電影票房上,也表現在電視節目上。港臺的綜藝節目在當地大為流行,到大陸卻常常被批粗俗、膚淺;央視每年的春晚在大陸都要炒上好幾個月,可謂全民關注;在港臺卻很少人被人提到。
除了文化和環境造成的天然隔閡,利益也是引發大陸港臺口水戰的原因之一。大陸有著廣闊的市場,港臺明星和導演頻繁想進來分一塊蛋糕;進來又不受歡迎,或者在本地的風頭反而被大陸明星搶走,怎么辦?就常常有吳君如等明星揭發大陸明星的潛規則、黑幕等等;王晶也曾批評馮小剛喜劇有先天缺陷。
而香港則有成熟的娛樂市場,每年的演唱會源源不斷,八卦雜志在這里更是大為暢銷。于是,大陸電影也想去當地分一杯羹,也就有大陸導演頻繁啟用香港演員,《夜宴》、《梅蘭芳》《非誠勿擾》等前赴后繼赴香港,雖然個個都是鎩羽而歸,卻屢敗屢戰。沒有撈到好處,就要發發牢騷,罵兩句解解氣。
其實,馮小剛大可不必生氣,取長補短才是他需要做的。想當初,馮小剛的電影被指過不了長江以南,而現在,也變得全國風靡,票房大漲。這其中除了馮小剛自身電影風格些許改變帶來的效益,也因為大陸南北文化溝通多了,南方觀眾也能理解那些北京話、東北話、河南話了。
如今,馮小剛想打開臺灣香港市場,也需要放開眼界,學學他們的幽默、激烈;更需要等待一個時機,等待文化的交融和隔閡的漸漸縮小。至于港臺明星的娘娘腔,是個人喜好不同而已,沒必要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地去炮轟,不然只會適得其反。(文/ 星島環球網 芳草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