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讓慰安婦直面觀眾。
《拉貝日記》中張靜初驚恐的眼神。
影片《拉貝日記》于昨日起在濱城各大影院上映,而此前一周,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一直是影迷關注的焦點。昨日,本報記者同電影公社近十名社員在新瑪特影城觀看了《拉貝日記》的首場上映,看片結束后,社員們發表了對《南京!南京!》以及《拉貝日記》的不同觀感,而對于一周之內連續觀看兩部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社員們則紛紛感慨“戰爭太悲慘,慶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 □首席記者穆晨曦
寫實程度
《南京!南京!》★★★★《拉貝日記》★★★
觀感對比
《南京!南京!》中,日軍屠殺中國戰俘時,有戰俘喊出“中國不會亡”口號的寫實場景,在1933年和1935年全國運動會上,代表東北淪陷地區參賽的運動員入場時,全場觀眾都在高喊“中國不會亡! ”。但片中出現日軍用鐵索拉倒街心矗立的孫中山雕像的場景,則被歷史學教授指出并非史實,因當時日軍一直標榜尊重孫中山,所以有關孫中山的遺跡并沒遭到破壞,而且當時孫中山雕像安置在中央軍校內,而不是大街上。另一個不夠真實的地方是頗具日本文化色彩的巡城慶典儀式,這一情節顯然更多地是為藝術服務而不是歷史。《拉貝日記》相當于一部以約翰·拉貝的日記為藍本講述的歷史,在國際安全區里,拉貝實際上是起到了代理市長的作用。相比《南京!南京!》,《拉貝日記》中存在不少戲劇化成分,比如張靜初飾演的女學生竟能從日本軍官的手里僥幸逃脫,拉貝等人與日本親王在安全區前對陣,以及數百平民擋在安全區門前不許日本人進入的場景等等。
社員們看后認為,雖然拉貝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努力挽救了20多萬中國平民的確是事實。而《南京!南京!》中則選擇淡化拉貝,這一點引起了不少爭議。同時,《南京!南京!》中的唐先生是以拉貝的秘書韓湘琳為人物原型,可歷史上的韓湘琳不僅沒有為了保護家人做漢奸,相反還協助拉貝救了不少人。
殘酷程度
《南京!南京!》★★★★★《拉貝日記》★★★
觀感對比
《南京!南京!》中,有木架上懸掛的人頭,海灘上堆著的成千上萬的尸體,槍殺、焚燒、活埋等種種日軍的殘酷手段全部得以展現,街邊上赤裸的女尸更是觸目驚心。而除了屠城之外,電影還大篇幅地展現了慰安婦的命運和揭露慰安婦真相,甚至十分細節化,看起來十分殘酷,絕對挑戰人的神經。
社員暖暖表示,《南京!南京!》看起來非常壓抑,但也正是因此才顯示出真實感,而《拉貝日記》雖然也有戰俘被殺的殘酷場景,但大多數是結合紀錄片鏡頭來表現屠城的景象,而且篇幅不是很多,是在正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圍之內。社員新新則認為,《拉貝日記》中雖然沒有大量的屠殺場面,但還原了一個盡人皆知的歷史暴行——日軍軍官殺人競賽,片中將拉貝的司機也處理成被殺者之一,看到這種場景感到很震驚。
感人程度
《南京!南京!》★★《拉貝日記》★★★★
觀感對比
《南京!南京!》以冷冽的風格來表現真實,《拉貝日記》則以人性的溫暖展現拯救,這恐怕是兩片除了拍攝角度之外最大的不同。前者沉重壓抑,論溫情感人程度確實不及后者,后者真實地表現了夫妻之愛、朋友之愛,以及外國人與中國百姓之間跨越國籍的大愛,值得稱贊。
社員小糯稱,《南京!南京!》所表達的中國人的自救和日本士兵的人性抗爭,與以往以大屠殺為主題的影片非常不同,看完之后能夠讓人的靈魂感到疼痛,為那些在屠殺中死去的同胞們疼,為幸存下來的人疼,也為那些還未泯滅人性的日本士兵們疼,人是戰爭中最可悲的犧牲品。《南京!南京!》中,拉貝一角老態龍鐘,并在難民最需要他時出于自身考慮棄安全區而去。而實際上,拉貝離開中國的時候,安全區的秩序也基本穩定下來,拉貝并不是在安全區最需要他的時候決然而去,《拉貝日記》中無數中國難民出于感激向拉貝衷心道別才是史實。
張純如曾寫下南京人對拉貝的報恩行為,“1948年,拉貝的遭遇(回國后被拘押審訊,病困潦倒)傳到南京。當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貝需要幫助的時候,反響極大。幾天之內,大屠殺的幸存者就為拉貝募集了1億元,當時大約相當于2000美元——這在1948年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社員孫鳴鴻表示,拉貝臨別時的送行場面非常感人,另一位社員鞠曉麗也認為,比起《南京!南京!》的寫實風格,這樣生動的故事令她感觸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