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黃立行為某品牌新品發布走秀,有好事媒體挖出“猛料”:這場秀原來的主角是黃維德,而酬勞是“一小時30萬”,至于被換原因,媒體私自猜測是 “黃維德人氣下滑遭遇換將”。隨后黃維德開腔回應:因檔期滿所以由華納師兄黃立行代為出場。“牽手門”事件之后常將“不予置評”掛在嘴邊的黃維德,此次在大贊師兄之余,更是溫柔體恤商家,遠沒有媒體所說的“冷漠”。
自始至終,黃維德出現在媒體面前時,都慣用兩個詞匯:“不予置評”和“我沒有話語權”。仔細搜索卻發現,被媒體攻擊為“冷漠”的黃維德,即使是在《三國》的片場低調拍戲,也會被寫成“黃維德《三國》片場玩自閉”,更不必說新單曲《有口難開》被指“借歌寫意”了。
娛樂圈是一個不缺少新聞的地方。本以為伊能靜和庾澄慶的離婚聲明可以為“牽手門”畫下句點,不料這場口水戰愈演愈烈:就連一場簡單的走秀,也會扯上當事人黃維德。而另外兩位當事人伊能靜和庾澄慶日子也不好過,前者遭媒體誹謗不得不對簿公堂,后者在機場遭記者圍截被指“黑臉”。
究竟黃維德為什么愛說“不予置評”,既然他沒有話語權,那么“話語權”在誰手里?
搜集所有的報道會發現,當事人的回應要么是捕風捉影歪曲原意,要么是借“友人”之口,媒體的想象和編造能力,已經被磨練得出神入化了。
身為藝人,即使你不說話,也一定會出現大量關于你的新聞,但只要你開口,這些新聞不僅數量激增,也會多出許多被媒體潤色的“猛料”。所以,你沒有話語權。
“牽手門”后黃維德接受媒體采訪,記者問:出道這么久,是否沒想到過突然因為這件事一下子這么紅?黃維德答:我以前幾乎一整年每天都在拍戲,但我最近的新聞量卻是這些年來最多的。可見,認真耕耘之后的結果或成果都不是我自己能左右的,而突然成為媒體的焦點,我也只能接受,并準備好我自己。
記者追問:你是覺得娛樂圈只關注緋聞不關注耕耘蠻悲哀的嗎?黃維德的語氣謹慎而懇切:也不全是,我在臺灣5年拍了4部電影、超過1000小時的電視劇,都沒有如此被關注過。我想是因為媒體和我們聚焦的方向不一樣,但我也只能接受。
作為娛樂新聞的產出方,媒體的確比新聞的源頭——藝人更有話語權,黃維德的“不予置評”、伊能靜的狀告媒體、庾澄慶的黑臉,其實都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