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 上陣父子兵,《走西口》已經是杜淳和父親杜志國的第七次同臺。劇中,父親杜志國飾演的土匪劉一刀是田青的冤家對頭。
言談之間,杜淳不茍言笑、自信滿滿,給人很硬朗的大男人的感覺。 很多人根本看不出杜淳還只是80后的一代,因為他的眼睛里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穩重。噪雜的劇組里,杜淳總是最深沉的一個。他最常見的狀態就是一個人坐在角落里,若有所思。現在,杜淳一遇到新戲就叫父親杜志國去試個角色,“就像當年父親每次遇到機會都想到我一樣。” 杜淳第一次在鏡頭前展現自己的魅力便是父親給他帶來的機會。《漢武大帝》的導演胡玫本來是邀請杜志國參演。在和導演談劇本時,杜志國特意叫上了杜淳。而杜淳本來只是想試演一個配角,沒想到胡玫導演倒是一眼看上了杜淳,讓他飾演青年漢武大帝。這讓初出茅廬的杜淳有了讓很多人羨慕的高起點。
現在杜淳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逐漸頂上父親杜志國的班。人們再介紹杜淳的時候也不用特意強調:他是杜志國的獨子。父親杜志國感慨之余也覺得欣慰,開年大戲《走西口》正在央視熱播,他常喊唐國強、吳子牛等同事來看兒子演的電視劇,與老朋友們共同分享兒子的成果。每逢此時,杜志國總是心滿意足地說:"老夫后繼有人啦。"
繼續《走西口》
作為2009年開年大戲,《走西口》讓杜淳傾注了很多心血。劇中的田青既是充滿神話色彩的英雄,又是一個極為貼近生活的普通人,杜淳用心領會了這個角色。
當《走西口》還在籌拍時,制片方就已經把男一號田青的角色給了杜淳。能如此輕松的接到男一號,杜淳體會到了一種被信任的感覺,杜淳欣賞制片方這種干脆利落的辦事風格,這要比沒完沒了的選角活動讓杜淳感覺暢爽得多。1981年出生的杜淳要通過田青表現出山西人近300年來的走西口精神,并在史詩般的《走西口》中挑起大梁,這并不容易。暢爽過后的杜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杜淳要把田青從少年時代一直演繹到中年。其中要經歷田青少年家道衰敗,青年時逼上梁山,以及中年之后成為成功的商人和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三十多年的歷程。在杜淳看來,這30年,有著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背景,也包含著田青的成長。
在《走西口》剛開始的兩集中,田青還只是一個不經世事的毛頭小子。其中一場戲是,田青在離家不久后無意中發現了和他一起走西口的兄弟王南瓜的父親因生活所迫出家當了和尚。導演李三林要求,現場的氣氛要馬上陷入一種無聲的悲傷中。但是杜淳認為,少年田青一直是樂觀開朗的,如果突然變得特別深沉傷感顯然不合情理。所以在杜淳的設計下,觀眾看到一場頗為新穎的苦情戲:田青看到王南瓜父親的時候,卻突然被他那剃了光頭又一本正經“阿彌陀佛”的樣子逗笑了,這時候鏡頭一轉,觀眾看到了王南瓜那因父親出家而痛苦的表情。而這種危難中田青的笑,更能讓人感受到當年走西口的山西人的凄涼。很多觀眾在此流淚。導演李三林也很贊嘆杜淳的演技:這場戲里他拿捏得很精準,他知道逆境中的笑要比哭更讓人感動。
整部戲中,杜淳心里最沒底的還是田青的中年時代的經商部分。“演得過于平淡就不能凸顯田青作為商人的機敏,但是一旦把這種機敏演得過火,觀眾眼中的田青又會顯得特別圓滑。”拍攝之前,杜淳看了很多有關晉商的書,他還把當年一集不落看完的由胡玫執導的《喬家大院》反反復復琢磨了好幾遍。“晉商雖然少了幾分徽商的雅致,卻多了真摯和誠實。”所以在劇中,杜淳給成了商人的田青劃了一條標線:“義重于利”。
杜淳很坦誠地說,“演技對我來說并不像剛剛入行時候那樣重要了。”如何在創作中貼近角色的內心,然后自然地流露出情感是杜淳渴望和珍惜的。在《走西口》某一場戲的具體技巧把握上,杜淳很有信心。而要準確地掌握整部電視劇的脈搏,杜淳依然不確定。在杜淳心里《走西口》里應該有一種主色,能代表和統領三百年走西口的歷史和主人公田青的心境。而這種主色一直到《走西口》實拍的時候杜淳才找到的。《走西口》的拍攝跨越了山西、陜西、內蒙、河北三省一區。劇組第一個去的地方是山西省太行山下的榆次老城,由于榆次老城自清末開始就缺少綠化,拍攝時又值秋季,備感荒涼。杜淳現在還清楚的記得:站在小山坡放眼一望,滿眼都是黃色,金黃的大地,枯黃的樹木,昏黃的天空。就在那一刻,杜淳終于找到了那個籠罩《走西口》的主色,黃色。事實上,榆次老城確實給觀眾真實準確的還原了當年走西口發生的自然背景,但是這里對于演員來說,絕不是一個適合拍戲的地方。用當地人的話說就是,這里“一個星期七天風,光吃沙子吃到撐”,可見當地風沙之大。而杜淳在當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