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記不得趙本山上了多少年春晚,只是偶然看到當年的錄像,發覺他曾經很“年輕”,或者偶然想起當年與他同臺的大腕早已星光不再時,才意識到他已扎根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年了。
即使已很多年了,即使當《難忘今宵》的旋律馬上就要響起時他才登場,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近乎“放肆”地大笑幾回。笑過之后,又擔心自己不夠“雅”,有點不好意思地解嘲說:“我的欣賞水平還是有點‘俗’。”
據報道,今年春晚“人氣王”仍是趙本山。
趙本山的小品的確有點“俗”,但俗得有人緣。在東北、尤其是在他的家鄉,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本山。聽起來就像提起一個老鄉,一個街坊,一個家里的親人。這人緣來自于他親切的表達方式,來自他作品深深扎根的土壤,這可能才是趙本山小品長盛不衰的原因。
其實,在東北也有不少人不服,說趙本山其實算不了什么,而且能隨口提起一連串的名字,說他們比趙本山一點不差、甚至本事更強。盡管那些名字,你很可能此前沒聽過、此后也難記住,但說者的神情分明是在說一位“天下盡知”的大明星。
如今,如果你到東北買票聽過二人轉,就不難理解這種說法。比起現在的大歌大舞大片,二人轉的投入可謂寒酸,藝人們戲稱“不用水不用電,自己的設備自己干”。可二人轉更考驗真功夫,更直接地接受市場的檢驗。沒有聲光電的花活,全憑一張嘴的語言功夫。觀眾要是不笑,演員根本下不了臺。回到后臺,就地按觀眾鼓掌的次數獎錢罰款。為此,觀眾的掌聲才錘煉出、才滋養出一批批身懷絕技的“山寨”奇才。
記者曾看過一個“草臺班子”的表演,最后唱大軸(東北方言——— 意為壓軸戲)的演員真是妙語連珠,讓自認為是搞文字工作的記者甚感慚愧。演到后來,臺上幕布邊上竟然疊起一串小腦袋,原來藝人同伴們也禁不住探身欣賞。記者以為這一定是個“腕兒”,于是就近叫過來一位“工作人員”詢問,誰想得到的回答是:昨天剛來走穴的,也不知叫個啥。
從某種意義上,說東北遍地都是“趙本山”并不為過。但這些年,能在全國叫得響的卻始終沒有人能蓋過趙本山,這使得他顯得既珍貴又孤獨。趙本山的成長和“出名”不應該只是一種偶發現象,而應該是一種機制的必然,應該有更多的“趙本山”走向全國,走向更寬闊的舞臺。
大俗入雅,大雅必俗,大雅大俗,大俗大雅。趙本山作品和由此產生的趙本山現象,就像時下頗為流行的東北話,除了讓人拍案叫絕的表現力,還有雅俗共賞的兼容寬容。臺詞都是含意深刻的大白話,說淺也淺,說深也深;想找樂的可以笑一笑,往深里想的能把自己嚇一跳。就像趙氏喜劇《馬大帥》里的彪哥,可謂成功塑造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相信不少人能從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其背后是改革年代東北地區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如今在關東大地上,“二人轉大舞臺”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和觀眾“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如癡如醉的追捧。而今年春晚上有點“俗”還有點“野”的“小沈陽”脫穎而出,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我們還欣喜地看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藝術院團主動地找觀眾找市場、主動開展文化下鄉。而這些,只是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改革大潮中,鼓起的一朵朵浪花。
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達。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的“趙本山”脫穎而出。(濟南時報 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凱星 謝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