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
據說在希區柯克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為懲罰他的頑皮,讓他給一位警官朋友帶一封信(其實信的內容就是要求警官把希區柯克關一小段時間),當小希把信交給警官后,警官果然把他關了起來。雖然只有幾小時,卻給他帶來了對恐懼和懸念的最初體驗。又據說這是導致希區柯克成為懸疑片大師的誘因。老希后來還愛在自己的電影里客串一把,跟觀眾玩捉迷藏。
寧浩也愛捉迷藏,只不過他不是跟觀眾捉迷藏,而是讓自己電影里的人物互捉迷藏。寧浩的片子當然還談不上懸疑片,他的懸念基本不針對觀眾,但他對自己編劇團隊的智商顯然很自信。一堆長得奇形怪狀的蠢賊、笨黑幫分子就這樣被一群高智商的編劇玩弄于掌股之間,觀眾則在高節奏、高密度的笑料面前樂不可支,前仰后合。
《瘋狂的賽車》不是喜劇,我的意思是說它是喜劇程度輕了,它應該被稱為“笑劇”,喜是自內而外,而笑更為外化,很貼切地表述了觀眾的某種肌肉運動。當一名笑神經沒有失常的觀眾看到戴著希特勒式發套的徐崢,以及穿著超人衣服的九孔、胖得離譜的李法拉太太時,他一定會有種“操!怎么這么搞”的直觀感受,這些感受是不需要醞釀的,噴薄而出,徹徹底底。我曾經在看《瘋狂的賽車》時聽到鄰座不遠一位觀眾發出的奇特笑聲,那笑聲是我從未聽過的,怎么形容呢?就像一個在路上撿了張彩票兌了大獎的超級幸運兒面對獎票發出的難以置信狂笑,他在那一刻上了天堂。
很佩服寧浩挑選演員的眼光,他從哪找來那么些貌似垃圾實則黃金的演員?黃渤的表現非常精彩,他基本已經讓人感覺不到他是個演員。假以時日,黃渤完全可以接葛大爺和范偉的班,雖然他們的風格不一樣,但黃渤的長處在于更生活化、年輕、可塑性強。他比這二人距生活還要近。幾個臺灣笑星跟大陸演員的搭配也顯得很搭調,完全不“隔”,由此也可見出此岸的寧浩跟彼岸的笑星在對“笑”的形式、內容認同上高度一致,他們能接收的資訊乃至某種感悟已漸趨同一。
《瘋狂的賽車》比《瘋狂的石頭》線索更豐富,劇情更復雜,2400多個鏡頭使它看起來很緊湊。選在廈門拍也很明智,這里類似臺灣的場景,相對國際化的感覺給國際黑社會的表現提供了空間。除了提供拍片場地的廈門政府可能有點不爽外,觀眾會覺得太他媽像那么回事了。美中不足之處是,《瘋狂的賽車》營銷策略會影響它的表現。比如一些溶入廣告溶得過于直白、粗陋,更不可思議的是,它居然敢把互為敵手的數家門戶網站“硬廣”塞在一部片子里,這極容易造成宣傳時誰都不把它放在最重位置。姥姥不疼,爺爺也不太愛,最初的“意圖取巧”到后面的誰都不愿太重視,機關算盡后實在是得不償失。
當然,這些東西跟影片自身質量無關,我的綜合判斷是《瘋狂的賽車》票房要比《瘋狂的石頭》高兩點五倍,最終票房大致在6000-8000萬之間。寧浩讓人佩服的一點是“心態好”,成功過后也沒失去銳氣,辛苦弄了三年,也該他收獲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