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地記得當初看《赤壁》(上)時的感受:戰場場面讓人震驚,文戲臺詞相當雷人,而當我們還興致勃勃地等待著赤壁之戰真正開打的時候,影片結束的字幕卻已經開始了。所以無論《赤壁》(上)有多么令人失望,也無法讓人不去看看《赤壁》下——— 這場中國歷史上曾經濃墨重彩展開的戰爭,究竟是怎樣展現在大銀幕上的?我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赤壁》(下)沒有絲毫偏離上一部的風格,戰爭場面依然驚心動魄。就展現赤壁之戰的視覺效果而言,我相信吳宇森是拍出那場戰爭宏大氣魄的第一人。不過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由于戰爭場面浩大,在影片中所占據的時間又比較長,所以在視覺上給人形成了一定的觀看疲憊,看到最后,電影院極棒的音響效果就讓人的耳朵出現了嗡嗡的雜音。
強調視覺沖擊力是導演出于現代視角、基于現代電影技術給觀眾制造的歷史回望,這無疑是符合現代觀眾觀看習慣的。和視覺沖擊力一樣,吳宇森也希望將那段歷史放在現代視角下回望,企圖全面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可惜由于太過想當然,太希望博得觀眾的喜歡,使得缺乏了歷史核心意念的回望變得膚淺而肉麻。
影片濃墨重彩突出小喬和孫尚香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其實就是作者的現代好萊塢膚淺大片思路在作怪,姑且不論孫尚香能否如此輕易地進入敵軍當細作,小喬能否如此輕易獨自一人前往曹營,單就對兩人這兩段故事的想象,也實在太不靠譜。在很多庸俗的好萊塢大片中,劫持男主人公的女人都是影片最后的高潮部分,吳宇森拙劣地用上了英雄加美人的故事,給蕩氣回腸的英雄歷史添上了一個“蛇足”想象。
既然要表現現代視角,導演自然沒有忘記給戰爭賦予一定的人性化色彩,小喬看到曹軍的尸體也會淚流滿面,她有著“天下和平”的高境界,孫尚香在戰爭結束后守在孫叔財跟前發呆,剛剛萌芽的愛情又一次證明了戰爭的非人性,及至最后,周瑜也對著失敗的曹操發出了“我們都輸了”的感慨。這些情節的確都能體現人文關懷,可惜在我看來,由于它們和情節的疏離,使得這些人文關懷相當生硬。
影片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搞笑臺詞,我想原因也在于導演想討好現代觀眾,可惜由于這些笑料和那個時代隔膜太深,反而給說出這些臺詞的英雄鍍上了小丑的色彩。《赤壁》是吳宇森一次現代視角的膚淺回望,它唯一的貢獻在于視覺化了那場偉大的戰爭,卻平面化了那段歷史和歷史中的英雄,遮蔽了歷史的風云的浩瀚,和浩瀚風云中人心的浩瀚氣魄和人心的風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