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圻飾演十三燕
民國時代是京劇的黃金時代,雖然名家薈萃、高手迭出,但真正被票友封為“伶界大王”的就兩人,一個是京劇老生譚鑫培,另一個就是京劇男旦梅蘭芳。在陳凱歌執導的影片《梅蘭芳》中,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段落“死別”中老而彌堅的十三爺和初出茅廬的梅蘭芳之間的擂臺賽,實際上就是兩個“伶界大王”之間的一場生死對決,只不過這場戲純屬虛構而已。
十三燕的原型雖然說法不一,但大多認為他更接近于譚鑫培。據說譚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堅實純熟,身手矯健穩練,著名票友陳彥衡說:“譚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氣,演黃忠有老將風,《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門老吏,《五人義》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頑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于琉璃廠的土地祠,為譚鑫培拍攝了京劇《定軍山》片段,該片也成為中國電影史的發軔之作。
雖然譚鑫培和梅蘭芳打擂臺乃子虛烏有,但故事講述得卻精彩紛呈,看過影片的觀眾幾乎把溢美之詞全給了十三燕和少年梅蘭芳的扮演者王學圻以及余少群。我個人認為,整出戲中,扮相最驚艷的是余少群,演技最老辣的則是王學圻。
王學圻是一個有著二十多年表演經驗的老戲骨了,從這點看有點像十三燕。但他以往的戲路大都是軍人和干部形象,氣質也偏于沉穩質樸,比如陳凱歌的導演處女作《黃土地》中的八路軍指導員,《相伴永遠》中的我黨早期經濟工作的領導者李富春同志。但王學圻是個敢于突破敢于創新的演技派,他經常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天地英雄》里的安大人,舉手投足之間戴著濃濃的西域風味。這次,他又搖身一變成了眉眼之間透著貴氣、說話有點拿腔拿調的京劇名伶十三燕,足見其表演功底的扎實。
據說為了演好這個十三爺,他特地拜京劇名家李舒先生為師,苦心學劇,從跑圓場、整云手、甩髯口開始,日復一日練習,4個月后片中所有唱戲段落的身段都是由王學圻親身上陣,無一處用替身。畢竟上了歲數,單是化妝時的勒頭環節,就讓王學圻苦不堪言。有一次練習耍大刀,還把眼睛給磕了。刀把給磕到眼眶那兒,馬上腫得跟核桃似的。紫的將近也十多天,才慢慢消退。
然而沒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學圻的臨時抱佛腳還真立竿見影,他扮演的十三燕在戲臺上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無不透露著伶界大王的神韻。影片上映后,陳凱歌還調侃他:“你入錯行了,你不該入電影行,應該入梨園行” ,片中王學圻呈現出的“十三燕”招式雋永舒展,與梅蘭芳的唱段交相輝映。
說句老實話,作為一部描寫梅蘭芳的傳紀影片,陳凱歌可能是囿于種種客觀因素,他在刻畫這位四大名旦之首時,從頭到尾都像梅蘭芳那位大伯一樣戴著“紙枷鎖”,沒有把他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傳遞出來,但十三燕因為是個半虛構人物,陳凱歌反倒放開了手腳,加上王學圻的出色演繹,簡直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他扮演的十三燕是當時被譽為“伶界大王”的京劇名角,與梅家有著三代情誼,梅蘭芳叫他“爺爺”,在梅蘭芳的大伯去世之后,在實際上擔負起了培養梅蘭芳的責任,對梅蘭芳來說,十三燕既是師父是前輩更是親人。但自古同行是冤家,兩人之間也有著潛在的競爭關系,加上旁人的挑唆,一場轟烈的擂臺賽就此來開帷幕。雖然結局是十三燕之死而告終,但正是十三燕一句“輸不丟人,怕才丟人”的座右銘使得影片真正成全的反倒是十三燕這個稍縱即逝的形象。而后梅蘭芳接過十三燕的班,將老人家“提高伶人的地位”遺愿發揚光大,可以說,十三燕這個人物影響了梅蘭芳的一生。他一方面自負保守,仗著老佛爺賞賜的黃馬褂堅守著舊式戲曲的老路,是戲子里沒落的貴族。另一方面,他重情重義,信守諾言,為人耿直,志向高遠,他的悲劇,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縮影。
某種程度上說,影片里,十三燕死了,看完影片后,十三燕卻一直活在觀眾心中。影片里,梅蘭芳打敗了十三燕成了新一代“伶界大王”,可看完影片后,梅蘭芳的形象卻模糊不清。十三燕反倒惟妙惟肖。所以我認為,陳凱歌拍《梅蘭芳》,真正捧紅的“伶界大王”乃是王學圻飾演的十三燕。也許這贏了那句老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