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梅蘭芳》的第一感想是,陳凱歌導演忘了在片頭加上至關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行字: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做事嚴謹的港產片,一般都有此慣例。
《梅蘭芳》能算是一部傳記片嗎?里面有這么多虛構的重要配角,如十三燕、邱如白、馮子光。據說這些人物都有原型,但如果這么說,恐怕人家的后人大都要強烈抗議的。便是用了真名實姓的人物,如主角梅蘭芳、福芝芳、孟小冬,還有梅蘭芳的大伯,其故事情節與歷史真實差距可大到南轅北轍。一部號稱的傳記片,從頭到尾沒有一個情節是真的,這算不算“無極”的另一極?
影片從一開始就在虛構,虛構出一個被戴上紙枷鎖、為太監毒打致死的梅蘭芳大伯,虛構出他受辱致死前留下的遺書,在片中反復誦讀。作為影響梅蘭芳一生的關鍵,直接就把全片對人物的詮釋建立在一片虛妄之上。
梅蘭芳能把老前輩十三燕贏得觀眾通通跑光,命都丟掉,也是假——梅蘭芳是成長于“兼容并包”的新文化運動中的名伶,又不是要進京稱王稱霸的造反派,何至于“我花開后百花殺”?實際上,不僅十三燕的原型譚鑫培,還有程硯秋等,與梅蘭芳可以說是各擅勝場,誰也不能完全壓倒誰,更不要說“吃”掉誰。而正是這種名伶輩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才成就了京劇史上空前的繁榮,也才成就了梅蘭芳。而《梅》劇一干主創認為不讓梅蘭芳贏掉老前輩的命便不足以表現梅蘭芳的成功,只能說,有些人夢里暗地里唯我獨尊的王霸意識不期然地又流露出來了,雖然拍的不是帝王戲。
像許云峰一樣寧死不屈的梅蘭芳,還是假。陳凱歌說,他要把梅蘭芳拍成一個真實的人,要拍出他的怕。于是,影片反復渲染他不敢去美國,“怕輸”。聽說有洋人來看他演出竟然會“上場昏”,詞兒全忘光了。這樣一個人,居然當鬼子的刺刀架在脖子上時連眼皮都不待跳一下,比許云峰還許云峰,比江姐還江姐。梅蘭芳在上海淪陷后避居香港,蓄須明志,不為日本人演出,已足以成為梨園千古佳話。但電影覺得這還不夠,還要添枝加葉,不但讓他做了一回許云峰,還讓他學黃蓋行“苦肉計”打傷寒針讓自己發高燒,讓鬼子為了他“窩里斗”。戲劇沖突堆得很多,這一部分卻被大家評價為最沉悶。假大空的結果,就是把一個本該感人的梅蘭芳給生生地毀了。
缺乏對歷史事實最起碼的敬畏,是我們很多傳記片、歷史片的通病。其實,一位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一段歷史之所以激動人心,其本真故事就是最有力量、最打動人、也最能給人啟迪的。多余的人為改造,不過畫蛇添足,化真為假。《梅蘭芳》當可算一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