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陳凱歌三年的期盼。《梅蘭芳》已開場,爭論也隨之而來,關于劇本、關于演員、關于這到底是陳凱歌的梅蘭芳還是梅葆玖的梅蘭芳,各種說法紛至沓來。于是,我們開始疑問,這到底算不算陳凱歌的翻身之作?
《梅蘭芳》劇照
《梅蘭芳》盛大開鑼了,厚厚的簾布,輕碎的瓜子殼,觀眾面對的是陳凱歌三年的期盼。一出《無極》夢碎中華,于是他挾著這部《梅蘭芳》,意圖風發起自己的意氣。電影已開場,爭論也隨之而來,關于劇本、關于演員、關于這到底是陳凱歌的梅蘭芳還是梅葆玖的梅蘭芳,各種說法紛至沓來,于是,我們開始疑問,這到底算不算陳凱歌的翻身之作?
于是,我們開始疑問,這到底算不算陳凱歌的翻身之作?
議題1
劇本是否真的完美?
先說電影,陳凱歌對本片劇本的要求極高,我們也看到了,細節之處做得十分精彩,只是這種一個個的精彩,能否撐起兩個半小時的精彩?
朱白:據說陳凱歌曾經對編劇處理臺詞時的要求是:“每個字都要有內涵,每句話都要有隱喻。”想像一下,如果編劇嚴歌苓照這個要求去處理,那么《梅蘭芳》中的人物,是否說的還能都是人話?不知道陳凱歌是不是真的這樣要求編劇,如果是,只能說這個人想成為大師想瘋了,如果不是,一定也是有人看了電影里的臺詞編出來的。陳凱歌時常被視為“貴族”,他也為此做出了相應的一切努力,你看他時常一臉凝重的表情,就知道這個人是多么深邃和睿智啊。很多人看《梅蘭芳》都將之一分為二,阿嬌蓋頭掀起來前是好戲,后面不堪入目,我覺得前面的好戲,跟力求入木三分反弄出“內涵”和“隱喻”的臺詞沒多大關系,人家那是兩個演員范兒正,這是導演會選擇也會調教的結果,不是什么“隱喻”的效果。靠刻意要求“內涵”和“隱喻”拍電影,只能說明這個人喜歡這些,而不是這個人有這樣的表達能力。
劉典俠:我們知道,陳凱歌的要求是對的,但是這樣要求,不是說不需要好看的故事,不需要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不需要在拍攝的時候,除了給演員特寫之外就一點兒不讓攝影機鮮活起來;《梅蘭芳》的對白無疑是精彩的,毫無疑問可以賣掉一大批,配合彩鈴一起做SP業務。
宋子文: 臺詞不說,我覺得影片最大的問題,是整體性的缺失,即少了少年梅蘭芳個人情感方面的鋪墊,同時也少了青年時代的風發意氣,更少了抗戰前后關于他個人生存狀態的過渡。
陳凱歌:每句話都成為經典,那太辛苦,太矯情了。臺詞就是要體現生活化,就像現在我們一起聊天一樣,要顯得自然。
議題2
演員都及格了嗎?
不能不說演員,有人說余少群和王學圻的太過精彩而導致了后面幾位主演的相對蒼白,平心而論,演員們的表演都算及格了嗎?
朱白:不管《梅蘭芳》存不存在人們美好想像中的“翻身”之說,它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倒是毫無爭議。比如,前一個小時里余少群和王學圻的出演,簡直可以稱為中國演員的一個巔峰。如果說電影藝術中存在神來之筆這樣的說法,那么《梅蘭芳》里的青年梅蘭芳和十三燕的幾段表演就讓人充滿了這樣的感受。當然,不能將之理想化成讓余少群取代黎明,讓梅蘭芳與十三燕的“爭斗”成為主線,這樣既不符合市場的需要,也大概不會得到梅家的認同。
宋子文: 說實話,黎明的梅老板扮得并不成功,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少了幾分戲里戲外的生動,倒顯得格外的木訥。我不明白,為什么這樣貌似很嚴謹的大片子,非得找些港臺藝人來做主,難道非得去追尋當年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的優伶奇跡?對不起,那不可復制,黎明那腫腫的大眼袋以及那無神采的眼神,在涂上了戲妝后顯得有些滑稽,再操著一口了(IE)、了(LIAO)不分的京腔,可就足能“雷”翻兩廂了。
劉典俠:除了王學圻扮演的妖氣凜然的十三燕之外,沒有一個是有氣場的。
陳凱歌: 少群是新人,第一次站在攝影機前,所以我做的工作多一些。黎明是一個功力很深的演員,我對他的表現很滿意。
新聞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