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導演賈樟柯11月23日做客北大百年講堂,與陳丹青對話,回顧自己從影歷程。從1995年的《小武》轟動柏林電影節,到2006年《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賈樟柯電影之路坎坷而且特別。在回顧電影生涯的起點時賈樟柯表示,陳凱歌《黃土地》是自己生命的轉折點,它讓17歲的賈樟柯淚流滿面,拋棄畫畫,專攻電影。
17歲當霹靂舞演員
賈樟柯生于1970年的山西汾陽,“一想起童年,我的印象就是集會、游行。到了80年代后期,滿大街的流動人口,跑江湖的,耍猴兒的,練武術的開始出現了。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個走穴流浪演出的歌舞團。那時候我看了一部美國電影《霹靂舞》,看了七八回,就跟那個霹靂舞學,學會了就跳。17歲那年暑假,跟著一個文工團去表演,離開汾陽一直往西走,到了陜北的榆林,再往前走就是伊金霍洛旗。到了那里,我覺得離家太遠了,就一個人坐車回來了。”
這段漫長的返家路程讓賈樟柯眼界大開。“一路上那個長途車不停地走,不停地停,上上下下各種各樣的面孔。黃河兩岸基本上還停留在民國,街上有人穿棉袍、長袍。一路上,抬著擔架上來的,扶著人上來的,突然生病了坐長途車去縣城看病的,有小偷,有相親的……小偷上來不是偷錢,基本上就是手伸進去找,明著搶!一個17歲的少年,又緊張又有點害怕。你一下子就特別愛這個東西,愛這些面孔,我覺得自己肯定是這其中的一部分。那車完全是一個中國社會的縮影。車一路開回來,我自己覺得就定型了。我覺得這個就是我愛的人群。我覺得它就是我的生活,我的歸宿。”
陳凱歌改變一生
賈樟柯原本專攻美術,“我1993年才上大學,因為我學習不好,沒考上,就瞎混。我開始學畫畫,父親就讓我去考美術院校。因為我們老家沒有美術培訓班,要去山西大學美術系的美術考前班,這樣就到了太原。”
就在這一年賈樟柯遇到了電影,“學畫畫的旁邊有一個俱樂部,叫公路俱樂部。有一天我約了一個老鄉見面,等了很久沒來,我就走了。路過那個俱樂部,牌上寫著《黃土地》,我就進去了。出來之后,我決定要搞電影,不要畫畫了。”
多年過去,賈樟柯仍然忘不了《黃土地》給自己的沖擊,“看了不到十分鐘我就開始流眼淚,一直到結束。真的,一點都不夸張!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催淚電影。汾陽處在晉中平原,往西走十分鐘就是黃土地。太熟悉了!如果沒有這些電影,那么到現在,我們坐著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透過車往遠處望去,那些山村,它都是抽象的,你不知道它發生過什么,不知道這里的人承受著什么。我覺得那個土地真的很不公平,很沉默。所以我覺得看《黃土地》最打動我的,就是它還了我們一個公平。讓我很感動。我覺得那個不平等被拉回來了一下。” 姜英爽
相關鏈接
一萬塊錢拍電影
1995年,讀大三的賈樟柯的處女作誕生了。“我們湊了一萬塊錢,拍了第一個片子叫《小山回家》,講的是一個河南民工春節時想找個老鄉結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有大學生,有票販子,也有保姆,帶出了整個北京民工的生活。”
1997年春節,賈樟柯回到山西老家,籌備下一部電影《小武》。“我有一個同學,是個小偷,他正在看守所。我另一個同學是獄警,他開玩笑說:‘這小子是個哲學家,老問我一些我不能回答的問題。比如人為什么要活著。這個問題誰都回答不了。’于是《小武》的主角就變成一個小偷。”21天之后,《小武》誕生了,當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賈樟柯從此站上了世界電影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