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內地觀眾是幸福還是悲哀,山寨科技的蓬勃,讓我們直接過渡到隱私狀態下的個人觀影方式。大銀幕看三級的集體觀影體驗(錄像廳時代倒是集體觀影,可惜屏幕小得可憐),無論在法律條例,還是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即便是見多識廣的香港同胞,時隔多年欣賞不到幾部華語三級片,最終也難免犯了《色戒》,否則李安+梁朝偉+金獅獎,也很難有5000萬港幣的票房號召力!其實這次《金瓶梅》的300萬票房也有《色戒》的功勞,除了余威借勢,片中更有多處效仿《色戒》的高難度體位,足以讓人會心一笑。
話說回來,香港從來不缺三級片看,近期劉奮斗執導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賈樟柯監制的《蕩寇》都因有裸露的激情戲被劃為三級標準。所謂復興之說,其實是在觀望《金瓶梅》之后,純賣弄情色噱頭的三級片能否如雨后春筍?依我看,還是懸。香港市場太小,不如內地廣大,何況內地也有需求,否則大片《夜宴》、《黃金甲》、《畫皮》何以都有情色添加劑?至不濟還有裸替!
大家都在試探尺度。要三級,還是不分級,早晚不是問題。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兒開在春風里……”一曲鄧麗君的《甜蜜蜜》誰人都能哼唱。無論是在絢麗舞臺上的深情演繹,還是在清冷街頭的低聲吟唱,其中韻味愈久彌香;無論是五音不全的粗聲老漢,還是天籟之音的歌壇天后,其旋律依舊源遠流長。經典總能被一傳再傳,一唱再唱。
梁祝,亦然。本身只是一段極其簡單的愛情故事,卻被一次次搬上戲劇熒幕熒屏,電影版本中尤以1964年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臺》、1994年徐克執導的《梁祝》最為著名。而這次馬楚成導演的《劍蝶》算是對梁祝的重新詮釋,在很多方面有所創新:主角“棄文從武”、梁山伯與馬文才都雙雙轉化成為舞刀弄槍的武林高手,同時隨之產生許多精彩打斗場面;結局巧妙結合“劍”與“蝶”,完成了影片的點睛之筆。
電影上映前不少觀眾對這部電影有諸多成見,包括對近幾年頻繁翻拍經典的反感、對電影大量宣傳造勢的疲倦、對電影慣用伎倆的司空見慣等等。即使真的看過了,也不乏嗤之以鼻之輩,或因他們的態度不夠“端正”,或因他們并沒真正細細品味電影的現實意義。
所謂態度不夠“端正”,是說一些人在沒看電影前就把它定位在經典愛情片上,并期望電影富有深刻寓意,發人深省,甚至準備好餐巾紙等著感傷一把,但其實它只不過是梁祝的“青春偶像”版,其觀眾群也是熱捧吳尊、阿Sa的狂熱粉絲們,并以90后居多。如此看來,這部電影的目標明確,市場定位清晰,這是它商業化運作的成功一面。
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同樣很簡單——青澀的愛情并沒有太多經典對白與大膽舉止,很多時候就像電影里表現的一樣,倆人默默愛戀,卻口是心非,抑或顧左右而言他,甚至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在一起時,興許只是田間走走、樹下鬧鬧,誰對青澀初戀的回憶不是如此呢?那時,只要天上有云,地上有他,就感覺幸福無比。
更何況,陣容強大的明星、緊張逼真的打斗、恬靜唯美的畫面以及古樸清澈的配樂等等看點讓《劍蝶》并不輸給任何其他國內外大片。不管怎樣,能享受電影的視覺沖擊,能感受到經典愛情的幸福美好之處并有所悟有所思,《劍蝶》就算很成功了。
liubang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