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是孫儷的出場,她的角色比較討巧,不需要太多的心理刻畫,把“杜鵑”的傻大姐勁拿出一半,這角色也就完全到位了。
另外一次是同場的一個觀眾,面對趙薇和周迅的“明爭暗斗”,說了一句,這兩人是學心理學的。
概括的真當是十分精確。
《畫皮》這部耗資巨大的“魔幻大片”基本上和蒲松齡的原作相去甚遠,即便是最有噱頭的“畫皮”,只不過是一個鏡頭,按照原作,王生應該親眼看到女鬼畫皮,從而幡然醒悟,而電影中,則安排“大奶”趙薇看到“小三”畫皮,從而失魂落魄,原作的本意是告訴人們,第一,要相信算命人的勸告,第二,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而電影則講述了一個凄美的愛卿故事,宣揚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和“我愛的人卻不愛我”的古老命題。
有人說,《畫皮》是講故事講的最好的古裝大片,估計他是以最近幾年的大片作為出發點的,這么看來,觀眾對大片的要求真的是非常低,只要講一個邏輯還算通順的電影,就已經能夠讓不少人接受了,但仔細一想,這個故事雖然講的劇情通順,但探究心理,卻未必,尤其是男人的心理。
陳坤演的王生著實給全世界的男人上了一課,他告訴人們,“大奶”再丑,再惡(雖然沒惡過,但在王生不知道真相的時候,認為她是惡的“,再不濟,都不能丟棄,”小三“再美、再善良(王生認為小唯是好人),都不能和她發生感情,即便是喜歡她。
可是,這樣的男人太少了,所以,很多人看了劇以后,也就不明白了,幾乎所有的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男人要變心,最好的理由就是發現”大奶”的不好,但人王生,發現“大奶”殺了人都可以抱著她痛哭,而不看“小三”一眼,難怪小三心灰意冷,一死了之吧,倒是那個男鬼,也是一直不離不棄的,像極了天下的“賤”男人,沒有辦法,愛就是賤,這片擱20年前,人們會恨女鬼和男鬼,但現在,人們就不會,反而比較能夠理解他們,就像現在人們能夠理解潘金蓮一樣。
扯遠了,說到愛,這里面有五個人(先不算孫儷)都在愛,痛苦的就是“我愛的人不愛我”,編劇給了一個完美的結局,卻斷送了一個愛的徹底的人的愛,雖然“大奶”喝下毒藥說的那句話是“你根本不懂得愛”,潛臺詞是“愛就是犧牲”,但愛=犧牲,這樣的公式估計也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吧,畢竟還是有很多人希望和自己的愛的人永遠在一起,那種追不到自己喜歡的人,假惺惺地對她說:“希望你能夠找到真愛,希望他能對你好……”,畢竟還是少數。
那我們再回到“大奶”和“小三”的心理戰,大奶要揭穿小三,用的辦法找證據,一個是自辯,另外一個是人證,可惜的是,自辯沒人信,連“最愛”自己的老公都不信(其實是個悖論,我覺得),人證又是以前的“舊愛”,心理戰或者手段不夠高明啊,這樣的情景下,居然還能夠相信自己的犧牲可以換回老公的愛,勇氣可佳,而相比之下,“小三”就比較高明,楚楚可憐之外堅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成功,只是在表白失敗后才破罐子破摔,索性以“殺人”威脅善良的“大奶”,大奶說:“你殺了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