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午報9月8日報道 柳云龍第二部自導自演的年代大戲《血色迷霧》在電視劇頻道播出過半,收視率已過10點,然而高收視率卻掩蓋不了劇中的幾處硬傷。
也許是之前期待值過高,《血色迷霧》播到一半就有觀眾表示失望:情節拖沓,臺詞冗長,融合多種元素卻是協調不夠,給人不倫不類的感覺;而柳云龍自覺完美的偵探形象除了帥酷之外也并未給人留下一點回味。唯有劇中上乘的制作特色讓柳云龍稍稍挽回了點印象分,而該劇的優缺點,也折射出了當下年代劇的一些癥結。
劇情拖沓 鋪陳太慢
“劇情拖沓”是《血色迷霧》最大致命傷。盡管該劇電視臺播出版已從完整版的42集壓縮到32集,但觀眾們一致認為這樣的故事25集就足夠了。從第一集開始,劇情展開得很緩慢導致節奏拖沓,懸念的鋪陳到了第十集還在醞釀,而早在四、五集時,觀眾就猜出了基本的大概。
雖然為了避免緩慢劇情造成的冗長乏味,柳云龍常常用三條線并行的敘事手法,但仍不能避免大量臺詞和線索被不同的人重復講述的無趣。而故弄玄虛的表現手法更是讓人抓狂,比如第一集時,在情節還沒有發展的情況下,柳云龍扮演的男主角文康就帶著大家聽著美麗的香格里拉,足足聽了一分鐘歌曲,導致觀眾恨不得可以像看DVD那樣快進。
臺詞刻意 故弄玄虛
《暗算》的成功要點之一就是臺詞的精致,往往以小見大,言辭簡練卻蘊含深意。《血色迷霧》延續了這樣的風格,然而卻做的太過了。也許是柳云龍太追求“深度”,所以在隨便回答點小問題上都要繞到一定高度。格言之所以為格言就是因為少而精,點睛之筆,倘若動不動就出口成章地論說家國大道理,則有刻意賣弄之嫌。
比如全劇開頭文康出場的幾句獨白如果能夠點到即止,很快便能帶觀眾進入老上海的氛圍,但問題是抒情獨白越說越多,完全沒有劇情鋪墊,觀眾根本無從感受它要深層表達的情緒。
線索太多 難辨主次
在介紹《血色迷霧》時,柳云龍就曾說劇中有著錯綜復雜的線索,各種人物關系遠比《暗算》要復雜。懸疑劇考驗編導功力的地方就在于線索多、懸疑埋的深,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顯得太繞,讓觀眾看得云里霧里。很遺憾,《血色迷霧》在前幾集并沒有走出這個窠臼。不少觀眾表示貌似劇中說了很多內容,但仔細想想好像又沒什么東西。
其實觀眾對劇情的逐步深入是需要一個線索人物做導引的。可在本劇中,情節剪輯展現在觀眾面前卻只有混亂,一會邢府一會街上一會警局,事件跳來跳去,幾個集團的矛盾循環展示,讓觀眾在接受這些毫無主次的情節信息時,找不到一個很順暢的渠道進入,就會感覺很混亂,而混亂的劇情又會間接導致觀眾覺得冗長無主題,節奏緩慢。
思考:懸疑劇大片的得失
鏡頭語言流暢,背景音樂恰到好處……雖然為《血色迷霧》加分不少,然而人們也不禁要問,年代背景的懸疑劇作為內地獨特的一個劇種,為國產劇的振興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血色迷霧》在熱播的同時,也留下了這樣一個疑問,在它之后,懸疑劇還能再熱多久?
與拍爛了的古裝戲相比,懸疑戲的異軍突起給熒屏增加了很多看點,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懸疑劇還是不能夠展開手腳為我們奉獻一部如《越獄》這樣的大制作。42集完整版的《血色迷霧》算得上這方面的巨制,但其中注水頗多。由此可見,一部真正的懸疑大片除了制作上精益求精外,還需要在劇情、劇本上下苦功。
年代故事的局限
很多人都把《血色迷霧》說成是柳云龍繼《暗算》后的又一部懸疑諜戰劇,但柳云龍并不愿這樣去分類,“一邊是緊張偵破撲朔迷離的‘藏寶圖奇案’,一邊又是各種人物關系之間微妙的情感糾葛,它有生活的內容,也有懸疑的內容,借助這樣一個破案的過程,讓觀眾看到這一群人,如何在利益驅使下展現出赤裸裸的人性,這是最重要的意圖。”他說其實《暗算》也不是諜戰劇,因為它沒有特務,沒有不斷變化的線索要去追蹤。“《暗算》我一直覺得是借助這些東西在說人的情感和命運的作品。”
然而事實上,《暗算》火了之后,很多人都跟風去拍類似的諜戰劇,年代劇的題材似乎就被框住了,一定要跟抓特務搭上點關系。此外,要么就是大家族的恩怨糾葛,要么就是類似《上海灘》那樣的江湖故事。對于劇種的細分,反而局限了這類劇的發展。翻開中國的現代史,其實年代劇可供拍攝的題材還有很多,不一定要大家族、大江湖、大恩怨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就像柳云龍所說的那樣,“只要能夠要借助這些帶有大時代背景的東西,說人的情感和命運,并帶給觀眾一些觸動和感想就夠了。”
特工形象的缺失
雖然《血色迷霧》并非以偵探推理為主,但劇中柳云龍苦心設計了一個自認完美的大上海偵探形象,這個身穿風衣,手執雙槍,瀟灑冷靜的偵探從外表上絕對是酷帥的,但大部分觀眾認為這個偵探的塑造是失敗的。有觀眾評價說:“文康徒有勇氣和身手,卻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