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期間,電視劇熒屏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一段“收視低潮”;奧運會結束后,各大衛視適時地推出了自己的“雪藏”之作——翻拍自紅色經典的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近日登陸央視一套。作為劇中的領銜主演,玉旨一郎的飾演者周杰的表現可以說有點出乎觀眾的意料。演技方面,周杰在趙寶剛導演的調教下,此番表現突飛猛進。當記者電話聯系到周杰本人、并稱贊他正在向“演技派”邁進時,他卻詫異地問:“這么說是我老了嗎?”
從《還珠格格》中的“爾康”到現在,周杰經過了十多年的打磨之后,坦言心態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除了努力工作,他也期待著能夠遇見一份甜蜜的愛情。
關于新戲
角色 最具懸念不好拿捏
從《還珠格格》系列開始,周杰一直被認為是“偶像派”演員。不過,這樣的評價隨著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的播出,很可能成為過去。劇中,周杰以細致入微的成熟表演、充滿剛性感覺的成熟男人氣息,讓所有人耳目一新,甚至有觀眾產生了這樣的錯覺,“這是以前的周杰嗎?”
聽到這樣的評價,電話那端的周杰立刻嚴肅起來,“這純粹是外行看內行的錯誤觀點,外行人喜歡把年輕的、長得帥的叫‘偶像’;年紀大的、長得難看的就說成是演技派。其實根本不是這種分法。”那么,對于自己在《夜幕下的哈爾濱》中的表演,周杰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演員需要支點來表達內心世界,而角色就是這個支點,玉旨一郎這個角色讓我演起來很過癮,也很辛苦。他是劇中最具懸念的一個角色,是一個既復雜又真實的人,是一個不一樣的日本人,他是個正直善良、敢于追求愛情卻又飽受愛情困擾的日本青年。他熱愛中國,卻又不太了解中國的一些人情世故,因此他總會陷入一種表情嚴肅而又內心豐富,扮相斯文卻又舉止硬朗的矛盾狀態之中。如何拿捏這個角色,也成了我在表演上最大的難題。”
臺詞 變化節奏區別口音
劇中,周杰扮演的玉旨一郎是日本人,同時也是一個“中國通”,會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但是日本人說中國話總帶有一定的口音,而該劇還是同期錄音,所以對周杰的臺詞功夫要求就很高。周杰在拍戲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劇中扮演小原隊長的演員是日本人,他會說中國話,但說得不太地道,就是觀眾在劇中聽到的樣子;而扮演玉旨雄一的演員是中國人,模仿日本人講中國話又有點過了,聽起來有點西方人的味道。周杰說,在這種情況下他要是再模仿出一種發音來,整部戲就亂套了。于是周杰采用了一個新辦法:通過說話的節奏變化來區別,這樣日本人的味道就出來了。
細摳臺詞是周杰拍戲時的習慣,說起來,這些好習慣還要得益于周杰剛剛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時從事的配音工作。很多電視劇都不采用同期錄音,而是需要專業配音演員來重新配臺詞,配音演員的幕后工作一直顯得很神秘。周杰說:“配音和表演是一家,只要臺詞過硬的演員都可以當配音,不過配音可比直接表演難多了。”問到周杰經典的配音作品,他順口就說出了孩子們都喜歡的“奧特曼”:“我配的可是最早的那個版本,現在都看不到了。”
合作 和趙寶剛撞出“火花”
眾所周知,趙寶剛是圈內有名的“造星”導演,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陸毅,十年前他就是被趙寶剛一手提拔成當紅小生的。《夜幕下的哈爾濱》是周杰第一次和趙寶剛合作,他說趙導給他感觸最深的,是“當兩個對細節都非常較真的人走到一起,要么是無法合作,要么是‘1+1>2’,而我和趙導恰好是后者,我們之間碰撞出了火花”。
這所謂的“火花”并不是趙寶剛能教給周杰表演上的方法和技巧,而是他對全局的掌控能力讓周杰十分佩服,“趙寶剛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喜歡音樂也喜歡美術,對造型啊、布景啊等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什么事他都親自去管,反而對演員的表演他肯放手。我喜歡的就是這樣的導演,這才是成功的導演。”
1982年,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經主持人王剛在廣播電臺播出后,用王剛自己的話說,“大約10億人中有3億人都知道它。”1984年,該小說曾被改編成一部13集的電視劇。這次,趙寶剛版的拍成了33集,周杰出演“玉旨一郎”,讓它多了20集,這里面填充了很多新鮮劇情。對劇情的掌握能力,趙寶剛可說是首屈一指,“趙寶剛導演的作品有種連貫性,就是用愛情說事,彰顯社會發展中人的價值。這次也是這樣,通過我扮演的玉旨一郎和李小冉扮演的盧秋影的愛情悲劇,觀眾可以了解到那個特殊年代的惡果,也體味到了戰爭的殘酷性,并不是僅僅在戰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