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112年的歷史中始終陷入一種悖論。一方面它高揚超越民族的人類精神,另一方面參與競爭的基本單位是民族國家。前者表現為超越功利的尊重和欣賞。后者則是更實在的、不敢怠慢的國家榮譽和自尊心。金牌多寡成了競爭的核心。于是熱門不成撲冷門,成了多數體育弱勢國家的戰略。畢竟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牙買加和肯尼亞那樣的身體資源,可以徑直殺進奧運跑道。照此辦理,韓國人狠抓射箭。中國在熱度一般的項目乒乓,羽毛球上卓有成效。但還不夠,便又開發了新項目女子舉重,大獲全勝。挺好。但其實我們并非不在乎西方傳統體育的熱門,而他們最大的熱門是田徑,不然劉翔為什么成了中國人的超級熱門。
這樣我們看到了兩種“冷的熱門”。一種是在國際上冷,在一個國家熱。另一種是在一個國家冷,在國際上熱。老實說,110米欄在中國是個偶然和特例。田徑是中國與世界反差最大的“冷的熱門”。
我們最應該借助北京奧運來促進和提升國人關注的就是田徑。為什么?其一,那是世界體育最大的焦點。我們遠沒有驕傲到自得其樂,不在乎別人玩什么。其二,跑跳投是多數體育項目的基礎。球類、擊劍,我們越是深入了解越會發現,諸多項目的運動員是從少年田徑隊中選拔出來的。
怎么讓田徑在中國熱起來?第一是中小學體育中加強田徑的含量。第二是媒體,特別是電視臺提高對田徑報道的強度。中小學體育說來話長。這里就談田徑的電視報道。多年來,電視的田徑報道不成功,沒有拉動動國人對田徑的喜好。國人對110欄的熱忱似乎是孤立的,難以移植到其他田徑項目上。
電視的田徑報道失敗在何處,如何提高?
我以為,第一要尊重田徑。我們的問題已經不是重視了,而是底線的問題:尊重。北京奧運電視報道是何等力度。8月15日田徑揭幕的第一天,產生了兩枚金牌。第一塊金牌產生于晚九點開始的鉛球決賽,這一晚我們的電視臺對此干脆一句話沒有,遑論畫面。第二塊金牌產生于女子萬米決賽。開賽幾分鐘后電視臺才開始轉播。我不認為是因為電視臺找不到頻道。
第二,電視臺體育部必須有多位記者愛田徑,懂田徑。我覺得央視的體育部就是半個足球部,它的最優秀的人才都熱愛和熱衷足球。我還沒聽到任何一位央視體育主持人繪聲繪色地報道田徑,講出縱深,說到細部。你們可以請嘉賓。但是如果自己沒有起碼的水準,你們是很難充分利用嘉賓的。
第三,田徑報道要吸引人,必須往縱深和細部挺進。一是說掌故,說明星,說國際超一流、但被多數國人忽略的明星,比如布魯梅爾、比蒙、布勃卡、塞巴斯蒂安·科、楊傳廣。再比如中國的姜玉民(五十年代囊括100、200、400米冠軍,李彤的母親)、崔麟(1965年跑出當年110欄世界最好成績13.5,當時的世界紀錄是13.2秒)。這些不是陳芝麻爛谷子嗎?愛好是這樣的,知道的越多越喜歡。二是講述小知識和關鍵的指標。前國家田徑隊總教練黃健對我和金汕說:他給朱建華測過原地摸高(一步助跑也沒有),第一次的成績他不相信,兩次成績一樣都是1.05米。就他所知,世界上只有布魯梅爾達到過這個高度。百米明星的立定跳遠、立定三級跳遠能跳多遠,布勃卡(據說百米能跑10秒)和伊辛巴耶娃的百米成績怎樣。代表人類沖擊極限的人的很多指標都是絕頂的。這本經趣味無窮。
今早看了女子馬拉松。解說的真好。不知道是誰,好像不是電視臺中大家熟悉的主持人。
鄭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