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讀過經典原著,那么他就知道了它的真身,受過了它的熏陶,別人再怎么改編他也能區分開來,談不上什么破壞;如果他沒有讀過原著,就算不去改編,經典的好處他也沒有得到。關鍵不在有沒有人改編,而在于是否讀過原著。 |
|
|
|
大家爭先恐后去看,看了爭先恐后地罵,這不光是中國大片的待遇,也是中國名著改編的命運。《赤壁》的市場和口碑再一次驗證了這個魔咒。新版電視劇《紅樓夢》和《西游記》也在劫難逃,公布了一些定妝照和場景圖就炸開了鍋。收視率自是不在話下了,為了市場,導演你就唾面自干吧。
我恨死你,所以我給你錢,這是一種感天動地的愛恨交織。這種情況的發生,首先來自一種責任感,人人守護傳統經典,花再大的代價也要去看看是怎樣破壞我偉大文明的。不看也知道,看了嚇一跳,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看看都把我們祖先的東西搞成什么了啊!
我繼續猜想這些人如果生活在古代,他們也一定這樣痛斥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和曹雪芹,這幾個人對古代典籍和傳統觀念的惡搞遠甚于今朝。他們的成功就在于撕破臉皮不管不顧惡搞到底。正經地說,他們只是以歷史、傳說和個人經歷作為素材,創作了自己的作品。這何嘗不是當代這些導演的夢想呢?
如果以素材為標準,創作必然包含著破壞和“糟蹋”。創作未必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創作也是一種創作。批評人士擔心的是,這樣做會不會損害我民族文化?我猜想在這些人士的心目中,傳統經典的價值是永恒的,再怎么“糟蹋”也不會影響他們對經典的學習、體悟和感情。他們應該是完整讀過甚至經常讀原著的,否則怎么知道導演搞錯了呢?他們擔心的是,那些沒有讀過原著的青少年,看了這些影視作品,以為那些偉大的作品本身就是這么“糟糕”的呢。
我要舉手提問:如果一個人讀過經典原著,那么他就知道了它的真身,受過了它的熏陶,別人再怎么改編他也能區分開來,談不上什么破壞;如果他沒有讀過原著,就算不去改編,經典的好處他也沒有得到。關鍵不在有沒有人改編,而在于是否讀過原著。
每個人在學校要呆上十多年,都是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但是有多少時間是在閱讀原著呢?教學大綱是根據考試范圍來定的,范圍之外的東西最好聽的稱呼也叫課外讀物。在這種教育中,我們已經習慣了聽別人說一個東西好不好,而不是自己去看看它好不好。所有的老師都會告訴學生《紅樓夢》了不起,但多
新聞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