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TVBS電視臺對張藝謀進行了采訪,張藝謀坦承了他如何從工人變為國際知名導演的辛苦歷程。今年57歲的張藝謀,執導過各式各樣的中國大陸電影;從小人物的故事,再到富麗堂皇的宮廷戲,張藝謀詮釋起來,都扣人心弦;這要歸功于,張藝謀有著一份如同電影般的人生際遇。
張藝謀(資料圖) |
張藝謀介紹說:“78年的時候,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中國恢復高考那時候,我在工廠完全是為了改變處境,尋找出路,想辦法要上這個大學,這樣可以脫離工廠,我在工廠干了7年,脫離工廠這個環境,完全是這樣的一個目的,談不上對于電影有特殊的情感,也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上電影學院,是很偶然的,本來覺得沒希望,很偶然的。”
2003年,張藝謀的《英雄》顛覆了他過去的電影作品,之后的《十面埋伏》以及《黃金甲》,更讓許多電影人驚訝張藝謀的“商業化”;面對這些不同的評價以及討論,張藝謀認為電影工業,其實必須要兼顧大眾與小眾。張藝謀認為:“越個性化的、藝術類的小電影,我覺得相對來說好掌控一點,對于面向大眾大市場的電影,比較難一點,因為既然面向大眾,大眾的嘴是一人一張的,你當然要面對這個事情。”
同樣都是備受矚目的華人導演李安和張藝謀,其實私底下也是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那李安的作品,張藝謀一定不能錯過。張藝謀說:“我當然看過《色,戒》,他在威尼斯嘛,我們做評委,我覺得李安是很好的導演,他的作品如其人,很像他這個人,比較溫厚比較綿長,而且很沉得住氣,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內心又很強;他的作品也是這樣子,他是我的好朋友吧,而且也是很……他就說我跟他很有緣,他說我是他的貴人,哈哈哈,他那次得金熊獎,這次得金獅獎,都是我做的評委。”
雖然走的路線和李安不同,不過張藝謀對于李安作品的評析,其實非常透徹;“英雄惜英雄”,這句話用在張藝謀和李安的身上,非常的貼切;不過,對于自己進軍好萊塢,張藝謀給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
張藝謀說:“好萊塢不適合我,我沒有這個能耐,我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本土導演,第一個我不會英文,第二個我對國外的東西,我自己沒有感覺,雖然出國很多次,但是基本上,超過一個星期,我就待不住了,不是那塊料,所以從來不敢奢望去國外發展。”